虽然孩子内心有着无限的宇宙,大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总是说着同样的话”。大人说上一句“又长大了”,摸摸孩子的头,就觉得是在跟孩子“对话”,或者就是在“疼爱”孩子了。
孩子们早已认真观察着大人,看穿了他们的老一套。“孩子的目光透彻地观看着这个世界。”
在我们成人觉得稀松平常的事上,孩子往往会沉浸其中,进入一个宇宙,那里鲜花似锦,繁星满天,那里芳草如茵,四季如春。河合隼雄说: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更让人无法接受。
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拥有的如此精彩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
“大人的心灵往往会被眼前的现实所吸引,例如薪水有多少、怎样提升自己的地位等等,而忘却了自身内心的宇宙。”
在我们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的存在时,我们也许会回想起已经忘却的关于自身宇宙的一些事,或者有一些新的发现。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宇宙的探索,也自然而然地关系到对自己的世界的探索。
在浮躁的工作中重新审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反观自己内心世界,自己作为成人,能否再次将遗忘的关于自身的宇宙重新唤醒,思考再出发。
第二部分 你是如何看待孩子与家人、秘密、动物、时空、老人、死亡、异性之间的关系?
河合隼雄先生在书中主要围绕这七个部分:孩子与家庭、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时空,几乎包含了孩子在成长阶段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借助这七个部分来去进入孩子的宇宙。
我们经常是孩子做的让我们满意了,满足了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就觉得孩子很不错,好像孩子的存在就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已。却经常忘记孩子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冰山下的动机、渴望到底是什么?
对待孩子,我们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应该仔细斟酌,甚至更要弄懂孩子到底说的是什么。
《雷蒙娜和妈妈》这本书中,雷蒙娜在家中的种种冲突,甚至因此离家出走,最后因为妈妈说“没有了亲爱的雷蒙娜,妈妈没法过下去”而和解。很多是非问题,其实是关于爱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却有很多父母不会表达爱,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我们不仅要对孩子充满爱,还必须不停地把爱表达出来。
书中提到三种离家出走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人中,只有自己被当做外人。这种情形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地出现。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把孩子的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正是所谓的“争吵之后关系反而更为融洽”
第二种离家出走的情形,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援引了一本以离家出走为主题的《天使的雕像》, 在谈到克劳蒂离家出走的原因时,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写出了原因:“可能是日复一日的作息使克劳蒂疲乏了。她已厌倦了自己老是得A+。”
如果只是每天重复前篇一律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过得多么出色——是无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的。克劳蒂的离家出走,其实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种情形,是“为了寻找家庭而离家”,或者说这种离家出走是对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所提出的警告。因为他们是为了寻找家庭的替代品而出走,所以容易被一些疑似家庭吸引。就像有些青少年加入到一些不良组织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形。
对于孩子而言,秘密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秘密就有多重要。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孩子的成长以及受伤的心灵痊愈的过程中,拥有秘密是多么的重要。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教授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对秘密的体验有助于形成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角色;我们可以通过体验秘密来体验别的世界、探索未知的意义、获得深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建立亲密。
秘密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秘密成为孩子抵抗父母控制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孩子在体验和分享秘密的过程中已经学会选择分享的对象,并划定自己的秘密空间。
最为重要的:如果一个秘密,孩子认为重要,那就是重要。
书中讲述一个五岁女孩,差点遭到性骚扰,这成了她的一段非常恐怖的感情经历。她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件事。后来,这件事在她心里形成了很深的芥蒂。在她近30岁的时候,因为结婚的事发生了一些纠葛,感到更加痛苦,终于无法忍耐,下决心告诉母亲。而换来的是母亲的嘲笑,‘这么大年纪了,还说些什么呀‘。面对母亲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不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因此,秘密的处理,存在于两种心情的矛盾之间,一种是想要自己拥有秘密,另一种是想要与什么人分享。这一点与自我同一性所拥有的悖论相对应,即自我同一性本来是只有自己拥有的,却必须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
秘密的公开和分享更是需要时机的,需要慎重以对。作为大人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分析,而是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做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其所显示的世界中共同呼吸,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姿态。而在这种姿态之下,秘密会自然而然地被分享。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死亡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敬而远之、避而不谈的话题,但是正如这本书当中所说的:“孩子们出乎意料地生活在死亡的近旁,也会对死亡进行一些思考。而且,死亡是非同小可的事物,不是通过大人们的安排就可以让孩子避开的,而且只有当大人拥有倾听的耳朵时,孩子们才会说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思考。有时,其中甚至隐藏着让大人都目瞪口呆的深刻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对小孩子还不明白死亡。可是你知道吗?
孩子会思考死亡。甚至于在孩子的幼年,他就已经开始探寻什么是死亡。若是孩子认真地向你提出这个问题,作为大人也请不要敷衍了。死亡给人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它不停要求着人们深化生的意义。
只有认真对待死,才能赋予生以深度。当你认真和孩子探讨“死”,其实你们正是平等地交流世界上最费解的问题。你并不因年长而比孩子懂得更深,而孩子也并不因年幼思考得更浅显。两个灵魂正在庄重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当我们面临着一个成长的秘密的时候,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相关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疗愈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带领孩子走过一个个通道,从而找出他们所面临的各种成长的问题。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而言,它都是有意义的文学。他们作为描写以透彻的“孩子的眼睛”所观察到的宇宙的作品,为大人们指出了一片意想不到的真实天空。
归根结底,与孩子相处,心存敬畏的态度比知识更重要,爱比方法、策略更重要。走进孩子内心宇宙,最重要的方法其实是爱、是尊重、是敬畏、是理解、是陪伴、是宽容、是耐心、是等待……
“我非常真诚的希望各位不要只想着去教育孩子,不要只想着我们要引领着孩子走到明亮那方。我今天更想说的是,各位要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善待你内心里的那个也曾经饱受着痛苦折磨的孩子,让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变得更快乐起来,更强壮起来,那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才更有力量去引领我们的孩子,爱别人,先爱自己。”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许多成人在幼小时受下的伤害,常常不自觉的又加诸给孩子,只有疗愈自己、爱自己,才能获得与自己、孩子的和解,让孩子以孩子的方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