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家长,大多数知道懒妈这个做教育的老师。她因自己的孩子培养的非常成功而成名,身边凝聚着许多优秀的家长。创办大为教育,因双减顺势而为,做家庭教育培训机构。
我几乎是潜水群中,群里信息会大致浏览,常常被懒妈语录打动。她说到边界感,引起了我的共鸣。
女儿成家立业后,我就不再参与她们的生活,日子是他们的,喜欢与不喜欢,消费理念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我的教育理念就是父母培养孩子,就是为了放手,当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就退到幕后,不再指手划脚, 没有过多的关注,被朋友们强烈谴责重男轻女, 把所有的精力财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我自认为思想上没有这种想法,而行为确实有此之嫌。
我把这个观点跟女儿分享,女儿并不赞同,她认为父母对她付出了很多。所以,读到懒妈的这段文字,我想起了边界感。
不参与女儿的生活,我恰恰是潜意识里的一种对边界感的尊重,不参与并不等于不爱不关心。
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在管教孩子的路上,相对来说妈妈们总是付出更多的心血。
而且更郁闷的是,我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一来效果不见得更好,二来还不太被队友和孩子理解,有时情绪上带来的压力其实也蛮大的,主要是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总是“忍不住”,而爸爸们总是“看不见”。。。
昨天晚上和一位朋友在一起。她家女儿在美国,找了一个洋女婿。然后外孙一岁半了,还只在视频见过。因为疫情只能隔屏相望。
昨天和她聊一个共同认识的朋友,也是外婆,也是找的洋女婿,也是一位高知,外婆是湖南一个大学的退休老师。
这位外婆去美国带外孙了,早几天和这个朋友约了视频:说,还是你想得开看得开,我在美国快郁闷S了,要不是疫情,早回国了。
原因是什么呢?是丈母娘和洋女婿之间的矛盾。早几天两个人差点干起来了。
原因之一是:孩子才出生,洋女婿非要定时定量喂奶,外婆听不得孩子哭。然后实在忍不住了,外婆冲过去喂牛奶,被女婿给拦住了。。。。这位外婆大学教的是英语,还好,可以“对抗式”交流无障碍。。。
然后我就差距那个朋友:人家外婆疫情期间也一定要冲过去照顾女儿,您怎么忍得住?
朋友说:我们是两代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而且还是不同国家的两代人,我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需要我去,义不容辞,而且也是母女连心所在。但是如果他们觉得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言语里面并没有表达出需要我们过去照顾的强烈愿望,那么就各自安好,彼此牵挂,一样的。
刚才有听一节家庭教育的课程:关于边界感。
家,也要有边界感。
家人之间,也要有边界感。
家,没有边界感,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就是说,一定要让家有“家的氛围”,任何的人和事,都可以挡在“家”以外。风进不来,雨进不来。家里是温馨和安全的。而不能让家里反面变成了“风暴”的中心。不能孩子在外面看到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回来还要经常面对父母的战争。。。
而家人之间,也要有边界感:我们是父母,他们是孩子。我们都是彼此独自的个人,而不是依附。不能因为她是孩子,所以我们进她房间不用敲门,打开她书包不用经她同意。不能因为为了她们了,所以我们一厢情愿的强加给他们很多他们不愿意接纳的东西。
“夫妻之间 也要有边界感,要有彼此独立的经济、精神世界 ,如果总是想窥看别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彼此伤害、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