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的路上,公交車開得慢騰騰的,司機正和身後的一阿姨交談甚歡,好在車上只有零丁的幾個人,也沒有趕時間的樣子,於是,和四周在道路上急走奔馳的私家車相比,這輛慢悠悠的公交車顯得有點俏皮可愛了。
這段小插曲倒是令本來匆忙平淡的今天注入了一絲活力,於是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是周遭環境決定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環境?以前曾經和同學進行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之間的探討,基因決定了我們各項配置的參數指標,環境則讓我們有了選擇表達的機會,於是有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有了百代輪迴殊途同歸。
無論是相信哪一套理論,終究是為了支撐心裏的價值觀,譬如有一盛有半杯水的杯子,悲觀主義者會說只剩下半杯水了,樂觀主義者會認為還有半杯水,當然,還有可能處女座會把水添到完美比例,而實用主義者會把水喝掉,而絕對理性的人會準確測量杯子的容積和水的體積,當然也不會漏掉溫度以及密度。這樣,我們活在自己構建的體系裡樂此不疲,而當價值觀相似的兩個人碰撞在一起,便是心有靈犀、惺惺相惜。
環境與自我相互影響,因為再強大的基因也抵不住生老病死,而每個生物也是在不斷改變環境。明白到自己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也清楚生命潛力的強大,所以與其說和環境抗爭,不如說是學習與身外之物和諧相處。我們都是以主觀為前提,然後客觀地了解周遭的事物;明白到這一點,便不會輕易說出感同身受,但就像子非魚,道不明說不破。
是順勢而為還是逆流抗爭,或許只是一樣的事物兩個角度而已,唯心還是唯物,做做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