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类型:读书思考笔记
书籍:《别做正常的傻瓜》
作者: 奚恺元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哲学论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既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动物,那么源于本能的非理性占据上风,做出不合理决策的行为就难以避免。不相信的话,我们来用做一个小测试吧。
如果你是一个老股民,买了一只股票,买入时的价格是10元/股,半年过去了,现在的价格跌到了5元/股,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前提下,是继续持有还是抛售,现在你需要作出决策,你会怎么选择呢?
经过调研,被提问的人群中大部分选择继续持有。那再换一个场景:
同样的背景,作为老股民你买了一只10元/股的股票,半年过去后,现在价格跌到了5元/股,你现在需要作出决策:是继续持有还是抛售?当你打开电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你的注意力,原来是昨天的快递到了,于是你起身去取快递。
等你取完快递回到座位上时,发现家养的猫蓝胖子刚才趁自己给快递开门的时候跳到键盘上,在自己打开的关于抛售是否确认的窗口中不小心跳到了确认按钮,意外导致股票已经卖出。那么这个时候,你还会买回这只股票吗?(不考虑交易费用)
这次,大部分人的选择发生了变化,他们往往都会选择不再买入。这个结果你看到了吧,就因为猫而发生的一次意外,同样是5元/股的股票,你做出了截然相发的两种决定。也就是说,你关于股票上持有还是卖出的抉择,交由了一只猫决定,而不是根据股票的实际价值和市场环境以及自身是否急需用钱等客观因素。
为什么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感觉会有不同,进而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呢?
这正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了不同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在上面的问题中,被抛售的股票亏损和未抛售的股票亏损就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感觉上,抛售之前的亏损是账面亏损,而抛售之后的亏损是实际亏损。从账面损失到实际亏损,人们往往对后者有更真实的感受,也会感觉到更加痛苦,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人们在心理上所划分的界限而已。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信用卡的这个例子中,经济学家发现推广信用卡,可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具体来说,使用信用卡的人们会比使用现金的人们在相同的收入条件下,平均来说持有信用卡的人会支出更多,这同样可以用心理账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信用卡上的支出被划分到了账面支出,现金支出则属于实际支出,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再拿一个例子来说明关于心理账户对于收入、支出的深刻影响。
赌博狂徒轩辕三光这天和妻子正在澳门度蜜月,来到的第一天他就去澳门大赌场输光了自己的所有私房钱,其他钱在她妻子身上没法拿到。第二天晚饭后妻子早早出去逛街了,他自己则在酒店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无意间他在床底发现了一枚10元的硬币,在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数字13在硬币上一闪而过,由于长期赌博的人都十分相信宿命。
于是三光立刻拿着这10元硬币来到了之前的那家大赌场,这次他选择了赌数字,他押的13,第一把开出来果然是13,这让他更加自信了,在接下来的20多盘中,他每次都是选择全部把所有钱拿来押13,不知道是机器故障还是真的有幸运女神,还没到1个小时,他就赚了100万。后面赌场老板不干了。
于是轩辕三光拿着赚到的100万出了赌场又来到10公里外的另一家大赌场,他这次继续不停地赌数字13,可幸运女神不再眷顾这个没有节制的赌徒了,不到10分钟他就再次输光了身上的所有钱,轩辕悻悻地回到了酒店。这时候妻子正好也逛完街,在酒店门口碰到他,没好气地问他“你又跑出赌了是吧,今天输了多少钱?”
聪明朋友们,你猜猜轩辕三光的答案是多少呢?
他说“还行,输了10块钱”,如果换做是你,你认同这个答案吗?
实际上他输掉的岂止10块钱,他一共输掉了100万零10块。在第一家赌场赚取的100万并没有被他计入到自己的收入中,赌博赚来的钱和通过工作得到的钱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他们却往往被划入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很显然,轩辕三光做了一回正常的傻瓜,他没有把自己在第一家赌场赚取的100万看做收入,如果在第一家赌场赌完后他就回家,那么他将拥有赌博赚取回来的100万。
这就是赌徒的口袋里为什么没有钱的原因,对赌徒来说,他们把赢取到的钱放在那个叫做“上帝”的心理账户中,里面的钱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全凭主的安排。在这个心理账户的钱,他们没有将其与辛苦工作赚取的钱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待,他们往往更容易挥霍掉这个账户中的钱。
这就是心理账户对正常的傻瓜造成的巨大影响,希望通过本文你能了解到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从而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掉进心理账户的坑中。
最后,再告诉你一个可以立刻去实践的心理账户类型吧,人们往往把赚取到的大钱和小钱放入不同的心理收入账户中,一个是大收入账户,另一个则是小收入账户。也就是说,人们在得到一大笔钱时倾向于不消费将其全部存起来,当得到小笔收入时,则是倾向于消费掉。就像当年终奖分别是10万和500元时,前者人们往往倾向于不动分毫地存入银行而后者人人常常选择全部花掉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苦。
这从收入比例来说是不是完全不合理?获得更多的时候选择不消费或消费得更少,获得更少时却消费得更多?
这便是心理账户的巨大魅力。明智的决策者往往会破除掉心理账户的这个心理限制,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够产生活力,从而让你更容易走向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