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曾国藩一书复盘
20200404
命运的传奇---《曾国藩传》阅读分享
今天开始阅读新书:张宏杰写的《曾国藩传》。这本书曾经也读过,做为又一次重读这本书,更能体会到这本书对我们的启发,接下来一起阅读第一章节:曾国藩的七次科考之痛。
作者就曾国藩这本书讲到了很重要的俩点:第一点,对于中国这个文化来讲,曾国藩的意义是他展现了中国式力量。第二点,从个人精神成长角度看,曾国藩也能给我们提供力量。
1.家族代代的转变
曾国藩的家族世代为农,但在曾国藩爷爷曾玉屏这一代做了几个重大的改变,发誓要兴家立业。
他自己勤苦发家之后,不惜重金,请来当地最有名的老师,教他儿子曾麟书学习考取功名。然而他的儿子考了16次也没有考中,又把希望放在孙子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从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当了他的启蒙老师,八岁就读完了五经,十四岁就在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填写了三代履历表,办好了保结手续,开始了科场生涯。
2.命运最终出现了曙光
曾麟书在第17次踏入考场时,已经为科考走了11900里路,此时的曾国藩也同父亲一起经历了六次科考,而他自己也走了五千里,同时还带了笔墨、纸砚?书籍加起来每一次都有二三十斤重,每一次科考都非常的辛苦。
不仅如此,屡考不中的打击与屈辱,也是常人无法忍耐的,最难受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压力带来了动力,这对于从小自尊心很强的曾国藩来说,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第六次考试他们父子俩都拼了进了全力,父亲43岁时终于在老曾家破天荒的出了一个秀才。打破了曾家五、六百年都没有出现科举之人的转变。
然而这一次曾国藩,不仅名落孙山,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很难堪的事情。
3.做人讲究“掘诚”
曾国藩对于“悬牌批责”刺激很大,经过反思找到了他失败的原因,那就是太笨。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并找到了方法,写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在第七次科考中,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了半个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的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几场下来,他自己发挥的特别好,而且这一次终于考中了秀才。
在第二年,曾国藩又考中了举人,时隔一年又考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同时也是他人生的起点。
这次的科考让他更加清楚自己是一个“笨人”,于是他的人生哲学也变成了“尚拙”,他讲到既然天性钝拙,那么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哲学。
在同时代的人当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包括清朝的左宗棠,李鸿章则远不如他,其中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他们缺乏曾国藩的笨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