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空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74】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来往,有时竟忘记了四季的节候。
巷子里、庭院里铺满了落叶,一声慨叹,原来已是金秋!
新生的葵菜在北墙下蓬勃生长,田地里饱满的株穗颤颤悠悠。
如今我若不及时寻找快乐,明年此时谁知我还在世上不?
叫老妻快带上小儿女,乘这好时光且去登高远游。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78】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73】
本诗作于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秋,陶渊明四十五岁。这也是一首与刘柴桑的唱和诗。“酬”除唱和之外,还多一层感谢的意思。酬,酬谢也,即感谢刘的以诗相问,乃作诗以酬答。
这首小诗共十句,比以后的唐五言律诗只多了两句,然而它的内容醇厚,具有古风的可贵特色。在写法上,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而只写自己一方的感受、怀抱与游兴,便显得十分洒脱。在遣词用语方面,采取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既呈现疏落淡朴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77】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张彦《陶诗今说》,p65】
这首小诗当作于《和刘柴桑》的同一年。前一首写于公元409年春,这一首写于这一年的秋天,仅差半年光景。本诗标题所以冠一“酬”字,与上首诗标题的“和”字义有不同:酬,含“谢意”在,表达了诗人对刘柴桑的友好和感谢。然而,诗人的意志和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刘叫他去山林隐居,过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遁世生活,他坚决辞谢、不与苟同。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感谢的心态下向友人刘遗民再一次表示归耕田园的快乐生活与活在世上的人生本色。本诗共十句,可分两段。自述尽管住在穷乡僻巷,穷困潦倒,四时淡忘,人事稀少;但是看到自己躬耕劳动美好收获即将到来的前景,情不自禁地要快乐一番——携妻带子去远游。
以前的陶诗研究家们,有的学者把后四句(即我说的第二段)孤零零地拉出来,说成是诗人的消极人生的表现。其实,错矣!这后四句,实际上是用间接的语言和委婉的写法回赠刘柴桑的,暗示诗人不信佛、不修来世,直面现实、自力更生,快乐生活、不枉来此一世。说明诗人的人生观不是灰色、消极的,而是比较“科学”。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65】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与上首《和刘柴桑》作于同一年。刘柴桑:即刘遗民,见上首注。酬:酬答,酬唱。从诗意看,《和刘柴桑》作于春天,此诗作于秋季。诗中写自己远世隐居,乐以忘忧,但内中却寓有深意,言外自有寄托,观其“慨然知秋”句可知,故不可作及时行乐之篇什视之。
【辑评】(p88)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忘者自忘,知者已知,绪忽飞来也;悴者自悴,荣者自荣,物各殊性也。仰观天时,俯察物类,知苦趣乃益添乐趣。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二: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寡人用”,则与天为徒矣。天之四运周举,相忘于天也。落叶知秋,始知时序一周,正善写“忘”字。新葵、嘉穗皆秋景,一结,正见及时行乐也。
陶必诠《萸江诗话》:中有不能忘世,故遇时而慨,否则但见其乐矣。此皆无可奈何之辞,言外自有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