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邻居有位老爷爷是民国时期南京大学的高材生,下放东北十七年刚刚回到昆明。
在那个年代,收音机里天天在播放难听到想吐的戏剧,但老爷爷经常会在家里用唱机放好听的音乐,我们这群四处乱窜的小孩子,有时也会静静地坐在他家的沙发里,跟着他一起闭着眼睛“享受”音乐,老爷爷不时会问:“刚才听那段音乐时,你们有没有在脑海里看到万马奔腾?”“你们有没有看到旭日东升?”。其实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只是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他和他的音乐都很有趣。
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一位狷狂的音乐老师,常年一件飘逸的黑色风衣,眼睛高度近视有些歪斜,以至于有些学生常常嘲笑他。他在音乐课上讲到兴奋处常常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那个时候,他情绪激昂地在课堂上明确表示不按课本给我们上课,他要让我们欣赏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当时学习的《剑桥的钟声》、《彼德与狼》是我目前还记忆犹新的曲子,总觉得音乐里面有非常丰富的童话魔幻一般的奇遇。
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这位老师,他打破常规力推音乐欣赏课的背后是对学生素质真正的关心与关注,他是在想方设法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美好的音乐。
之后的时代,是流行音乐大荟萃的朝代,邓丽君、齐豫、小虎队,似乎是我青少年时代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些部分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可能跟我花季雨季的抑郁情绪有关,我比较喜欢听忧伤的歌曲,总觉得自己会被这类曲子深深地触动,年轻时候喜欢齐豫的《走在雨中》这类曲子,现在喜欢那英的《默》,高志坚的《殇》等类型。有时候我想,一个人可以不必总是正能量,能明正言顺的丧一会儿,听听忧伤的音乐,让悲伤自由流淌,就象看流星划过,听雨声滴嗒,都是很美的享受。
有趣的是,年近天命之年的我,大多数时候会喜欢当代年轻人爱听的歌曲,清纯明朗的音符就象在心头跳舞,内在的天真小孩瞬间复活,心轮透亮,欢快得不亦悦乎。这种歌曲一般要是钢琴、提琴和吉它做伴奏,声音过于混杂的不喜欢,听了心轮和顶轮处都有些复杂的堵塞和难受,有点像消化不良。
小提琴曲最爱David Davidson的《And I Love You So》,婉转、缠绵,如优雅的双人舞,象深情的爱抚,在我的内心意象里,是自己对自己最深的爱意。
真正爱自己的时候,就随心而动,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来听吧。尤其夜深人静时,那首深深打动你的曲子,就是你对自己最深的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