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我们为何不幸福》
我们为何不幸福?书名看似在寻求答案,却是在叩问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我,我们为何不幸福?
其实,每个众生的心中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我们都渴望得到幸福,恐惧痛苦。而真正的幸福,定义又是怎样的?师父用全书为我们揭示寻求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对于物质的崇尚;幸福,不是盲目的攀比;幸福,不是只是接纳生活的美好。我们每个人都是播种幸福的花匠,谁不期盼自己的花田里绽放五颜六色而又饱满动人的花朵?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时间无声无息地流经,花田所呈现给我们的赏心悦目,其中耕耘者的汗水,也凝结了无数的因缘。“因+缘=果”幸福作为心灵的富足感,它的背后也有很多的因缘际会。
1.安守己心
现在,我们的物质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发达,而物质的满足,并没有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这个时代患有癌症,抑郁症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结果,值得每个现代人扪心自问,反思。
以前的人吃不饱,穿不暖,可以过很幸福的生活。《论语》中的颜回,“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也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和我们都市中经常抱怨钱不够用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生活条件和内心的幸福感没有绝对的关系。颜子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他缺失幸福感。我想,究其原因,在于颜子没有把目光延伸在外,而是向内无限地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内心富有的人,又怎么会在乎外在的条件呢?颜子,贵在恪守己道。
也许我们会找理由说,颜子是圣人,而我们只是芸芸众生而已,又怎能相提并论呢?其实,佛教亦没有让我们必须过吃糠咽菜的生活。毕竟,我们身处这样的生活环境,和两千多年的时代早已不同。师父说,我们可以选择过好一些的生活 无可厚非。
关键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不是仅仅局限在生活质量本身。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生活。在当代,幸福感最强的国度是不丹。这个国家的人们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并且把佛教的精神深深植入日常生活。在不丹,你会发现人们购物找钱时不会去辨别真伪,因为他们相信彼此。路上如果有老者摔倒,不会有熟视无睹的路人,他们会扶起摔倒的人,因为他们坚守善良。
相比起来,我们抱怨自己的幸福感不够,会说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好,钱不够用等等,却没有人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阳光,接纳爱与信任。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播种的种子,播种幸福,收获幸福。
安住,是一种幸福。
2.蚌病成珠
以前,总会听见有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话作为口头禅被人广泛使用。然,遇到困境去如是思维的人又有多少呢?
师父说:“转痛苦为道用。”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外境的好坏,但是可以选择对境练心。这个过程,也许会是不适的,痛苦的,但却是有意义的,就像海里的蚌贝,沙子进入柔软的身体注定是疼痛的,海水的冲刷也注定是咸涩的,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珍珠,而珍珠其实是蚌贝苦难的泪水化成的。我们也可以向珍珠学习,让痛苦化成修行,让苦难更有意义。当种子发芽时,我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善品种。
对于一个没有经过心灵训练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经受痛苦时很可能是手足无措的,很少人会思考痛苦本身的价值。我们沉溺于痛苦惶惶不可终日,企图世间上有造物主,将我们的烦恼全部交给他,于是我们得到纯粹的幸福;更有甚者,从此一蹶不振,轻贱生命。而这样去做,是对生命莫大的辜负。
其实,我们可以正视自己所遭遇的苦难,寻找内在的原因。是我以前播种不好的因,当下因缘成熟,因此感得苦涩的果实?还是生命的本质是无常,而我却执着为常有,因此当事情发生变化时无力去接受?我们会发现,痛苦就像一个纸老虎。这一切,本来就是瓜熟蒂落啊!而且,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苦难的人又有几人呢?想到这里,我们可以把握痛苦,把苦难当作教具,愿每一次的苦难都有意义。我愿意为了尽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代受着痛苦,祈祷他们获得安乐。
也曾用这种办法来训练自己的心。
痛苦本身似乎无有变化,而我的内心却充盈着说不出的幸福。那些看得到,看不到的众生曾经像现在的母亲一样含辛茹苦抚养我成人,而我现在由于业力的牵引,并不知晓她们身在何处。也许,她在地狱道,时时承受着水深火热的煎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苦海;也许,她在饿鬼道,过着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为了她的孩子们和无数的恶鬼为了一口浓痰而打架,却被打得伤痕累累;也许,她在畜生道,此时此刻正在案板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待着鱼贩子一记棒打致命,接着就是把鱼鳞刮下来,放血……
细思极恐。
若是自痛可助其缓解。亦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