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缺少处罚,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在进行处罚教育的时候,不要以为处罚教育就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身体。处罚教育的关键是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让他有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因为现在流行很多比如快乐教育、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等等,似乎现在的教育只有正向的教育,只要正强化就可以,不需要处罚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了是非标准,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是否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比如说一个班乱扔垃圾成风屡禁不止,怎么办呢?新班主任制定了班规,扔一次,打扫教室一天,再犯打扫两天,刚开始同学们不以为然,当班规真正执行的时候,乱扔垃圾的现象很快就消失了。一个上网无度的孩子,父母和孩子签署了上网协议,规定了上网的时间,刚开始孩子会超过时间,规定超一分钟,下次扣除5分钟,严格执行,刚开始孩子会有意见,会闹情绪,只要家长坚持,孩子会知道在抵抗无效的情况下,遵守规则是必要的。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在教育实践中,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承受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实施惩罚不仅应该遵循所有上级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原则,注意科学的方法,而且根据教育目的、对象的特点,讲究方法的艺术。最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的反省,以情动人,注意场合,严肃诚恳,恰当准确,切记讽刺挖苦,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让惩罚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目的,这需要家长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以下有两点建议:
首先,惩罚绝不是单纯体罚。在惩罚教育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孩子个性不同,惩罚的方法也不同。按照常理说,粗暴、简单的方法大都难以奏效,所以惩罚的前提是必须用心地了解孩子的性格。内向的孩子,要轻一些,外向的调皮的要稍微重一些,但是也要适度。其次,不能让孩子当众出丑。家长不要遵循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古训,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当着很多外人的面,给孩子留足面子。老师教育学生也是一样,在全体学生面前老是教育一个孩子,很容易让这个孩子,没有了自尊,然后就可以破罐子破摔了。惩罚,不是虐待,不能使人失掉自信、自尊。家长和老师不应在气头上惩罚孩子,而应先冷却,尽量避免当众惩罚。待心平气和之后,根据情节轻重、态度好坏来惩罚,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使之自我反省,目的是激励其改正错误,积极向上。其实在惩罚之前,先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屡犯者必惩罚。但是惩罚之后,不要老翻旧账。
惩罚教育,需要在爱的氛围内实施,才能对孩子产生触动。
总之,赏识也罢,惩罚也罢,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是彼此兼容的而非对立的,关键是必须有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教育。
文章部分摘自陈惠英《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