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连心理学大门都没跨进一脚的人,吐槽某个人自私自利,只顾自身不顾他人时,我第一时间自觉性地将其骂为“以自我为中心”。然而最近意识里植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利己主义,甚是羞愧!多年以来竟然一直张冠李戴而浑然不自知。
上百度搜索“以自我为中心”,词条解释如下——“在心理发展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婴儿把每一件事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自我中心对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描述,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自我中心”的概念虽以婴儿、儿童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但反观周围,身边有多少是这方面的巨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面对众人,噼里啪啦地讲自己的事,或唾沫横飞地执着自己的观点,完全没有察觉众人要拂袖离席的举动,或者忽略他们生无可恋的神色。
而“利己主义”解释如下——“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
个人将两者总结如下:两者具有包含关系——利己主义包含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一定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不一定是利己主义。
我用“吃苹果”来区分二者。
如果我是“自我中心”,我会跟你唠叨苹果要怎么切、怎么吃,并且会强迫你的切法和吃法要跟我唠叨的一样。
如果我是“利己主义”,我同样也会跟你唠叨苹果要怎么切、怎么吃,并且最后我还要拿走你的苹果,因为我跟你讲解这些,渴了,要吃苹果。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本人阅历尚浅,又是心理学菜鸟,且文学才华平平不奇,只能浅显、粗俗有可能还是错误地解释个人理解中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
欸,讲着讲着好像与我要表达的主题扯远了。思维回归正轨——当我終於
知道我周围的人是利己主义时。
举我身边最为典型的大A和大B吧。
大A与我,是“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拍档。这门课程有很多策划方案要做。原本的分工是,大A收集资料,我做策划方案,至于展示,就由抓阄决定。刚开始一切都顺利进行。可是后来,不知任课老师出于什么想法,提倡:上讲台展示策划方案的同学上去一次就能加三分。当天,大A很郑重地跟我商量表明——她要做兼职,没有时间找资料和做方案,只能上台讲。我竟然无言以对,然后从那天开始,我在台下负责搬砖,她在台上负责光鲜亮丽。
另一个,大B。是我下铺。瘦小,极其怕冷。广东30多度的大热天,中午热到无法入睡,还是不肯舍友开空调,说,身体虚。于是有三个舍友逃到外面租房子,剩下我们两个苦挨着,中午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图书馆蹭空调。偶然有一次回宿舍拿书,碰到大B在打电话,惬意地说:“其实自己一个人在宿舍真的很好······”
除了大A大B,还有大C大D大E······无处不在!他们是碾盘,我是黄豆,转一次,就压榨我一次。
我还了解到,利己主义者又分为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层次太深,我不懂。我只知道,大A大B厚颜无耻。可是,我能怎么办?出于理智也好,出于家庭教育也好,我没有选择撕逼,唯一解恨的就是在微信上跟好友吐槽哭诉。好友说,“这种人会有报应的!”刚开始我也这样自我安慰,暗地里祈祷有一天这些利己主义者此生再无利可图。然而,当我在知乎上刷到“关于利己主义”人群的评论,再也无法欺骗自己了。
评论里这样说——“即使你们在背后说:‘这个人到处索取他人帮助,今后可能会人脉用尽,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这种话,也只是被索取者的聊以自慰罢了,并不妨碍这些利己主义者几乎总能在需要的时候抱上他们能找到的‘有效大腿’。”
其实我身边的大A大B大C大D大E们,早已习惯了压榨别人、索取他人价值。在利己这方面,随着索取的次数增多,经验技巧也愈丰富。索取意识会愈加根深蒂固,直至成为行为原则。
自身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可以在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最有利于资源分配的事。如果我感到厌恶,可以果断拒绝;如果尚可一试,便放开手脚去做。如此,于他于己,合情合理。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从小,家庭教育教我,“与人和善”,“帮助他人”······我在这样的“中庸之道”环境中成长了二十年。当遇到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请求时,即使我拒绝,也是合情合理的,可是我并没有拒绝。如果我拒绝了他们,别人会怎样看我?我是否做得对?我的内心总会纠结一番。最后,在明知这件事有错的情况下,仍然委曲求全,不敢当面指出,只敢在背后疯狂吐槽。
终结无止境的被索取、被压榨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会拒绝。
怎么实施?怎么操作?怎么改变?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且让我好好琢磨进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