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系列第二本书。
作为一个文科女生,逻辑思维一直是我的弱项。好在知之不知是知也,于是专门去推荐了基本逻辑思维的书,并且没来得及从网上买纸质本,直接购了电子书阅读。但是发现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还是有纸书好哇,想翻哪里到哪里...
律师机制VS科学家机制
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姑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都是长发飘飘,今年脑子一热去剪了个曾经所谓的“青年头”,反正就是很短的那种啦。顿时觉得轻松许多啊,洗头发再也不是累赘了。可是接下来问题来了,三天两头都要去修剪头发,耗费时间不说,还要耗费银子啊。这不赶上人家店庆了冲500送100,于是小哥小妹都给我推荐啦,还分析什么你一个月剪一次头发需要花多少,然后半年染一次,过年总要烫一下做个造型吧,blablablabla,可是姑娘心里想的是,一次充500那么多,我才不要呢。于是就借口说可是我出来只带了零钱和手机啊。没想到对方够狠,木关系啦,我们这可以接受微信和支付宝转账哒,实在不行你先付个押金下次来补啊。。。好吧,“我觉得充太多啦,先不办了”,赶紧落荒而逃。
千万别跟一个有了结论的人列数据讲逻辑。
PS 也许我真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理发消费哎。
买彩票这件事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如果一个人考了好大学,人们会说这是她努力学习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事业成功,人们会说 这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可是如果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大奖,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就是没有任何原因,这完全是一个随机。
这么看来那么多所谓的彩票分析学完全都是瞎掰?并且是不是机选中奖的概率比预测的几率要高?难怪许多中大奖的都是因为想要换个零钱随手去买的呢(文科思维又开始作祟了)。换个话题说,在战争中有个常识是,如果离你不远的地方落了个炮弹炸了个坑,不要犹豫立即躲进去,因为同一个地方被炸两次的几率很小。用随机和概率来计算的话,这个坑下一次被炸到的和几率和其他地方完全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常识也属于文科思维了。据度娘反馈,美国的劳埃•C•沙利文,一生被闪电击中七次。那么确实不是这个人做了什么遭天谴的事儿,只是运气比较差而已(同时更加幸运,因为被击中这么多次还大难不死)。
阴谋论
心理学里有种异常心理叫被害妄想,是指总是觉得别人要加害与己。但是正常人中也有很多持有这种心态的。马航MH370事故发生之初,整个事件还在被定性为“失联”期间,互联网上就充斥着各种阴谋论。其中有一个理论说,马航失联其实是中美“两个大佬” 较量的结果, 而且中方目前稳操胜券。这篇奇文把近期的国际形势—— 包括乌克兰局势、日本右翼政府 的态度软化、朝鲜半岛的微妙变化等等等等通通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全盘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理解一架飞机为什么会失联。还有个版本说飞机失联是事先安排好然后在设计的时间地点关闭一切可追踪信号设施并且飞到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岛,然后过阵子就说由于被劫持又获救而出现。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非常希望真的有这种阴谋,至少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可以重生。事实是,过了好几个月之后,终于找到了疑似残骸。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一万小时” 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异类》(Outliers)一书。此书的影响巨大, 它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可是,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把自己变成顶尖高手,光知道一个“ 一万小时” 的口号毫无意义。
这个说法在某些需要天赋的领域并不适用,如艺术。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结果是零。我们既不想成为顶尖高手,也不关心天赋的发掘与训练。单说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门手艺,真正关键的也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学习作为一项总括的技能的话,有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去除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可总结成以下四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举个栗子,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 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 但是 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它就是在学习区;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 就是在恐慌区。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终于明白为什么同时去练瑜伽为什么有人很快就能倒立而我只能仰慕地看着了,原来人家一直在学习区练习而我不忍逼自己一把总是在图舒适了,啊,多么痛的领悟!)
2. 把练习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联系;
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那么基础训练练的是什么?是套路。套路分两种,一种以量取胜(套路一),一种以练取胜(套路二)。前者动用智力填补知识就可掌握(如驾照科目一考试),后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让这套路长在身上(如驾照科目二考试的项目)。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前者跟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创造性思维有关,换句话说跟智商耦合性很高,很难通过练习提高。后者则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二者的关系有点像CPU和硬盘,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
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把套路二“长”在身上,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那本《习惯的力量》,习惯其实就是对套路二进行不断练习形成自发性的行动,这也是一种文化形成的必要因素。
3. 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不知道。学生把一本看好多遍,都能背过了,也只是熟悉而已。熟悉不是理解,想要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就是反馈。没有测试检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就像我看完这本书一样,觉得自己都看完了,可等到要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不知道该写啥,还要再翻一遍书,再去参考下别人的书评才能逼出来(没错,你需要不断把自己逼在学习区上)。
4. 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用功(真相让我内牛满面)。对学习效果而言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找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中单独练习,不要边听音乐边练习。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
没有“寓教于乐”这回事,教育和娱乐是互斥冲突的。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学习要付出代价、耐力和汗水。
现在,关上音乐,去翻开另一本书进入另一个学习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