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哲学131:我的投资逻辑
昨天一位朋友留言问我的投资逻辑。我也曾以为自己的投资逻辑很清晰,但当他这么一问。我才感觉到,好像也不是很清晰。可也不是说我的投资逻辑是混乱的。只是说,投资逻辑的形成和发展他是个动态的过程。
我曾经的投资逻辑比较清晰,现在的也相对清晰。但就是整个过程好像是混沌的。始终处于一种存在秩序,又在不断重建秩序的过程中。你不去想,好像他非常清晰,你也一直在按照那样的逻辑在做。不过在你想的时候,他又变得相对模糊和不清了。
这仿佛就是一种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转移。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再次对投资逻辑进行一些梳理了。因为随着你投资经历的增加,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很多内外的因素都变了,你也需要跟上变化。用我常说的话就是,匹配。你与外界环境要随时的进行更新,以达到最好的适应。
在开始梳理投资逻辑之前,先对自己上面的这些话进行一下反思。你的语言代表了你的思想,我感觉自己是不是也会进入迷途。在现实与思考现实问题之间,存在这么一个自娱自乐的维度。像是外太空中围绕地球漂浮的垃圾。思考也会产生垃圾,就像生产会产生垃圾一样。这是个必然,在制造秩序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混乱。由他去吧,接受那些必然存在的东西。
我的投资逻辑说来应该也简单,因为我一直是以价值创造为基础的去追求收益。所以我认为我的收益来源就应该只有两个,那就是企业的经营收入,和社会发展的红利。一个是我买入股票的逻辑,一个是我买入基金的逻辑。
我每天的思考在开始之前从来没有构思过。所以我只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果是一个长时间思考的问题,可能逻辑性就会强一些。而有些刚开始思考的问题,就会显得混乱一些。还是我总说的,我只是在这里记录我的思考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
继续我的投资逻辑,先说这个股票的投资逻辑。我认为买入的并不是一个代码和不停跳动的股价。而是一家可以持续经营和创造收益的公司。所以只有股价不是太贵,公司可以持续的经营,并创造收益,就满足我的要求。在我买入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你对这家公司知道多少,买入后如果不能卖了,你还会买吗?或是说,你能通过买入这家公司,还不卖就能收回投资吗?
我的关注点其实就在这家公司能不能赚钱上。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因为如果你只单纯的关注股价。那么在股价的波动中,很可能你就会忍受不住波动而卖出。我需要的是让自己可以长期的持有。要想能长期的持有,你就必须要有个锚点,让你在股价波动的时候,有个抓手。
而公司的赚钱能力就是个非常好的抓手。在股价低迷的时候,你至少还有持续的分红可以拿。也就是说在你不想卖出的过程中,你始终可以有钱赚。你投资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既然股价的波动不影响你赚钱,那么你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没有了担心的问题,你也就能长久的拿住了。
再有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因为赚钱的公司非常多。我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我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公司。简单说就是,他生产的东西或是服务你会经常用到。这样你对他只是在感觉是不就有些熟悉了吗?不过这也就导致一个问题,这样的选择方式挑选出来的基本都是消费类公司。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投资就是需要你去解决问题,解决投资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虽然说多买几只股票可以做到分散风险。但同样都是消费股,他一样存在一定风险。至少从最近看,我的股票就没怎么涨。当然上涨也是分批次的,现在不涨不证明以后不涨。只是我现在意识到,这也是一个问题。
既然我想要的是长期持有,相对的均衡。那你的持仓就也应该不要太集中。我当时主要投消费类公司也是受巴菲特的影响。我当时给出的逻辑是,人们挣钱最后主要还是用在衣食住行上面。所以我买的也都是跟衣食住行相关的公司。我现在感觉自己对于消费的理解有点太狭隘 。
消费应该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所有服务于生活的都应该算消费。你不能仅把局限于衣食住行。所以在昨天的那位朋友提醒下,我对我的投资逻辑又进行了一些修正。以一种红利的逻辑增加了一些公司。当然不是说我现在就要进行仓位的调整,而是说我要在实践与观察中,准备用至少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次调整。
我确定一个投资的逻辑可能需要不了多长时间,因为我想到这件事之前,我就做了很多思考。只是因为一个契机,让我做出最后的决定。但你要实施这个逻辑,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验证。并选择相对合适的买入和卖出点。
因为投资你是要根据周期来的,不是你想买就可以立刻买的。你再看好一家企业,如果他的股价太高,你就不应该着急买。再高的分红,如果赶上高股价。也需要你花很长时间去消化这个高估值。
先说我对于股票投资标的的选择,这也是那个朋友问的问题。我不会说具体的公司,我怕对看我文字的朋友造成误导。我只会说我要买入的公司类型。我上面提到了以红利的逻辑为基础,不只是最近红利涨得好。我问了一下豆包,他回答我红利的长期收益是跑赢很多宽基指数的。并且红利这个逻辑也符合我对公司选择的要求。要想长期拿住,你就需要保证每年不管股价如何,都要有钱赚。
我曾经的持仓主要集中在吃的上面,我现在想增加一些金融、资源类的公司。往生产消费的上下游再拓展一下。这样一是可以更加的分散一下风险,还能让你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市场有个认知。只有你买入了一只股票,在利益的驱使下,你才会更加的关心一些事情。
资源,生产,金融服务,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去感受市场变化。要实现这种调整,我就需要卖出一部分现有的仓位。或是我甚至想清空一部分仓位。但这个还需要继续观察。所以我才给自己定了一个三年的调整周期。因为在我看一个周期怎么也得三年吧。你需要等手里现有的股票涨起来,也需要等要买入的股票估值下去。红利这两年涨了不少,这时候买我感觉有些不合适。很多公司都是处于上市以来的最高位了。这时候买入肯定是安全边际很小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其实说白了投资,尤其是价值投资,主要不就是都是等吗?如果你连等这件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到,也就不要投资了。
这是对于股票投资逻辑的思考,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利类型的公司虽然收入确定性强,但成长性却弱。我的投资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虽然你可以通过分红和高估低估之间的仓位调整来获得收益,但市场中另一部分的收益,成长的收益你没有考虑啊。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我要的是两部分收益,一是企业经营的收入,另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红利。企业经营的收入我可以通过买入红利类型的消费类公司,通过分红来获得。那社会发展的红利我如何获得呢?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问题,我基金投资的逻辑。
我最开始也没想过要分两个账户,一个基金一个股票。只是之前一只有股票账户,后来又通过学习和老齐的推荐,才开始的基金投资。我的这种投资方式和逻辑,也不是最开始就有的。她也是在投资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才逐步形成了这样的投资逻辑。
所以也就导致了现在的思路,股票只要吃分红,基金主要看成长。也是通过昨天那个朋友的留言,让我意识到,有些事情我该调整了。我现在的这种配置和比例,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三年了吧。随着上涨,和周期的变化,还有我对于投资的理解。都是到了该做些调整的阶段。
其实我还是很感谢朋友们的留言的,可以让我意识到一些问题。
我总说投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自身具有成长性,那么你的投资也应该具有成长性。也就是说,你的投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需要跟你的成长相适应。也需要跟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总会有企业被淘汰,也总会有新的企业发展起来。要想让自己的收益增长超出一般水平,或是至少跟上平均水平。你就需要找到那些大饼在不断被做大的领域。在夕阳行业是无法获得超额收益的。
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高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高风险。为了规避一些风险,所以我选择投资基金,而不是具体的股票。我不是不喜欢每天二十厘米的涨停,而是受不了太高的风险。所以我才会 退而求次,选择基金。
我现在的基金仓位双创应该占了70%,我感觉现在仓位有点高了。应该进行一些调整了。我当时买入双创的逻辑是,这些基金的波动率相对高一些,所以非常适合定投。现在我持有的基金,基本都是持有五年左右的,定投一般也都持续了三年。除了个别的一个还是亏损的,其他都是盈利的。这个亏损的已经投了五年了。只要是不赚钱,我就会一直投下去。
我调整仓位的思路是,之前的持续几年下跌,让我用光了所有债券仓位。现在涨起来了,我需要逐步回补被消耗掉的债券仓位。我一直在强调配置,但我已经把配置比例完全给搞没了。所以我现在首要的问题就是尽快补齐欠缺的债券仓位。
我现在的调整并不是不看好股市,我是坚定看多的。上涨在我看也远远没有结束。但投资需要的是纪律,这也是我在这几年下跌中在痛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要总想着吃肉,也要小心着挨揍。虽然上涨是确定的,但在持续的下跌你可能就不会那么认为了。人在环境中,很多时候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对于亏损的恐惧是痛苦的。
这就像是马云说的那句话,今天是黑暗的,明天是黑暗的,但后天是光明的。但很多人就倒在了明天晚上。你要想在股市中熬到光明,就需要始终有腾挪的空间,也就是你手中要始终有可以动用的资金。只要你有腾挪的空间,你就不惧怕下跌。甚至还会希望下跌。但如果你是满仓迎接下跌的,那种绝望和恐惧,会让你不只是痛苦,还会有胡乱的操作。到时候你不止会痛苦,还会因为错误的操作损失金钱。
我调整的目标是先增加一部分债券仓位。然后再对其他的持仓进行一些调整。不过还是一个原则,以双创为主,以债券和红利为基础,再配上一些其他的宽基指数和商品和国外的指数。少部分的杂七杂八的标的是为了感受市场的情绪变化。在长期的观察下你也能发现一些机会,并通过这些机会获利。再有就是在一些情况下,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这大概就是我的投资逻辑。这样逻辑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我需要找到那些我相信的东西。只有我相信,我才能长久的拿住。就像我常说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我们只有通过持有才能获利。那么如果你拿不住,也就挣不到钱。所以能拿住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如何能拿住,就需要对自己所持有的标的有绝对的信息。这样在波动中,你才能拿住。
总结一下,投资应该是动态。因为你在变,市场也在变。所以你需要适时的对自己的投资进行调整,已达到合适的匹配。我的投资逻辑、投资哲学是我认知的产物。他也是一种匹配。他都是个性化的,你并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投资逻辑。你必须通过思考学习实践,来建立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