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主要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但是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本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根据几次作业和周测可以看出,学生在定义上的掌握还是比较踏实的,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还是有所欠缺。也就是学生没有办法建立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上,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将零散的微粒观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并完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以及元素周期表和简单的元素周期律这几个概念的思维导图。再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但是在课堂当中,仍然无法做到对学生完全放心。从最终的数据开看,学生展示的机会过少,同一个问题,应多让学生展示,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将知识点落实到位。也正是因为本单元理论性太强,很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除此之外,学生仍然没有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的化学观念,思维仍然停留在低阶的层面。如下面这道题
第一次作答的正确正确率仅为21%,错误答案集中在C和D,其中C选项可以理解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大多数同学忽略了稳定性这一概念,但是至少还记得“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但是D选项的基本毫无思路,全部是蒙的,可见并没有理解模型本身的含义。在经过选项挑人,复述概念,和小组讨论后,正确率才有所回升。但经过三次投票后, 仍然有同学选择D,甚至还是将原本的答案改错为最不应该选的D选项,可见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
同样的题目,在另901班的二次投票,出现了C选项不降反升的情况,一次投票后选择的教学行为同样是挑人复述概念,而C选项人数的增加,恰恰说明901的学生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只是从概念的表层含义去理解问题,小组讨论也没有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几乎是单方面输出模式,这与传统式灌输式学习方式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在接下来第四单元的教学中要注重留有空白,少讲多学,凡是学生能学的教师不讲,将探究和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放心交给学生去解决,充分调动小组的作用,并在小组活动中给予明确的指令,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展示时间,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来。对于小组的构建,也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