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变棒的小妙招
今天珍珍老师以《如何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同生共长?》为主题,进行了真挚的分享。
❤️我的收获如下:
一、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同生共长的实现路径
1. 搭建“共生型沟通平台”
打破单向通知模式,建立双向对话与系统共建机制,让信息流动成为成长养分。例如通过漂流日记本在三方间传递,凝结力量形成班级成长档案;打造家教共育小课堂,让家长在交流中调整育儿方式,教师引导形成良好氛围。
2. 设计“角色互换体验”
创造换位思考机会,打破固有标签。如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当学生、家长当助教,体验彼此角色;针对班级问题(如作业拖拉)开展共创会,三方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形成协作伙伴关系。
3. 构建“成长共同体目标”
让三方在班集体中找到成长坐标:教师提升协作智慧,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学生培养合作能力。共同制定班级成长公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在互动中完成教育闭环,实现同生共长。核心是放下标签,以“一起变好”的心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班集体生态。
二、构建班级阅读文化的方法
1. 打造“可触摸的阅读场”
优化阅读环境,如设置流动书架、开辟阅读留言板,让书本成为班级日常风景,提升阅读频率。
2. 设计“有温度的共读仪式”
通过每日共读、晨诵午读等集体活动,教师以身作则参与其中,将阅读从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记忆;借助阅读手册记录阅读情况,与评价体系结合,注重反馈形成闭环。
3. 创造“会生长的阅读成果”
开展班级阅读树、长文挑战等活动,让学生在输出中获得成就感,使阅读成为班级生活的一部分,让书香浸润心田。
教师、家长、学生的成长是相互带动的,觉醒是行动的开始,教育者应保持思考与反思,推动各方共同进步。
❤️听后我的反思如下:
一、先从“心态破冰”开始:把家长会变成“成长合伙人见面会”
虽然已从教十年,但我一直害怕开家长会,总觉得自己经验不足,担心自己讲不好,而珍珍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每一次开家长会她都特别开心,因为她的心理暗示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又来了。所以我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心态,以开心、期待的状态迎接家长的到来。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我初步思考了以下路径:
会前:提前准备一份“班级成长清单”,列出这学期学生的3个进步、2个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以及你对“家校共育”的1个小期待,用“问题+期待”替代“汇报式发言”,减少自己的“权威压力”。
会上:开场用温暖的话语拉近距离。可继续聚焦家长平时育儿过程中困惑的问题,让这方面做的好的家长分享育儿经验,让“积极的正能量”和“好的育儿方法”在班里中流动,形成班级的“育儿能量袋”。再慢慢聊聊班级还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初步构思的路径,鼓励家长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会后:表达感谢,附上会上家长提到的“金点子”,并尝试运用到班级当中,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二、用“微课堂+问题共创”打破单向沟通,让家长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面对班级里出现的共性问题,可以以微课堂的形式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讲解,提供路径,一起成长。
还可以启动“家长经验漂流瓶”活动。每周在群里发一个“话题漂流”,比如“这周想聊聊‘怎么让孩子喜欢上读课外书’,请有小妙招的家长在接龙里分享,下周我会整理成‘班级阅读锦囊’”,让家长从“被动接收通知”变成“主动贡献智慧”,你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教育灵感。
三、从“阅读”和“写话”切入,让学生成为“成长主角”,带动家校联动
一学生阅读,在“年级共读”基础上加“个性化互动”。比如年级共读《小巴掌童话》,可以让学生每天选一个最喜欢的句子,写在“班级阅读漂流卡”上(卡片设计成小巴掌形状),带回家和家长一起画“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第二天带回教室贴在“阅读树”上。
每周选3张卡片,在班会课上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家长可以通过群里的照片/视频看到孩子的表现,自然会更关注阅读过程。
二尝试开展智慧型家长共读活动。
三班级写话,做成“会生长的校本课程”,让三方都有成就感。每周选3篇学生的优秀写话(可以是几句话、几幅画配文字),和学生一起设计“班级写话报”。每学期末把写话报整理成“班级成长册”,发给每个家庭,扉页写上“这本册子藏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故事”,教师在过程中积累教学素材,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学生获得成就感,形成正向循环。
觉醒是成长的第一步
哪怕只有一点点
只要勇于开始
就是朝向好的样子
加油!
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