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主要参考于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迄今为止,罗马遇到的所有敌人,一到冬季,就默认自动进入休战期。这时,罗马军队会留下少量士兵防守,市民兵和一位执政官回国参加下一届执政官选举大会。然而,这次面对的敌人是汉尼拔,是采取非常手段、甚至带着象群翻越阿尔卑斯山的人物。所以,在汉尼拔下山的这年冬季,罗马的两个军团全部都留在了前线基地皮亚琴察,准备面对汉尼拔随时的进攻。
从西西里赶来的执政官此时还在路上,再考虑到汉尼拔的实力,驻守高卢前线的执政官科尔涅利乌斯决定,等同伴的到来后再做进攻的打算。但在此之前,有必要对敌方进行一些侦察。
第一战:提契诺战役 - 遭遇战
科尔涅利乌斯的骑兵侦察队一路往西,很快到达了波河上游的提契诺地区,而此时,汉尼拔的侦察队也正好抵达此处,从阵型看,双方都觉察到对方的首领均在其中,于是交锋就不可避免了。
汉尼拔在战术上深受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灵活调整的一面,这次交锋中,汉尼拔一边迎战一边调整阵型,采取了主力部队中间突击,骑兵从两翼包围的战术,负责两翼的骑兵都是从非洲带来的努米底亚骑兵,可谓是骑兵中的顶尖水平。罗马骑兵很快被击溃,努米底亚骑兵从后方进行合围,执政官身负重伤,在一位首次参战的年轻士兵的帮助下,侥幸逃脱。
差点到手的执政官的逃脱,令汉尼拔颇感遗憾,但其实,真正应该为之遗憾的是帮助执政官逃脱的那位年轻士兵,这位士兵是执政官的儿子,这一年刚满17岁,名叫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肯定对他不陌生,后面会慢慢说到这个与汉尼拔的人生紧紧相连的人物。
第二战:特雷比亚战役 - 正面交锋
负伤逃脱的执政官回营后,将宿营地从皮亚琴察迁移到了靠近的亚平宁山脉的特雷比利亚地区,这里的山岭地形易于防守,且不利于骑兵作战,科尔涅利乌斯开始在这里做越冬准备。
但汉尼拔并不打算无所作为地越冬,根据俘虏的情报,汉尼拔找到了罗马的军粮储藏地,并一举拿下。这时,从西西里赶来的执政官塞姆普罗尼乌斯终于与科尔涅利乌斯会和,两位执政官对接下来的作战事宜进行了商讨。
科尔涅利乌斯认为虽痛失军粮储藏地,但罗马的军粮供应仍不成问题,加上新营地的不易攻取,所以应避免对战先越冬,再观察时机。塞姆普罗尼乌斯却执相反的看法,这一点可能与他的平民出身有关,这个时期,平民出身的执政官大多性格张扬,但并不是因荣誉或权力欲的膨胀,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意识很强,为了让自己的阶级不落后与贵族阶级,必须努力有所作为。
汉尼拔很注重情报收集,他因此似乎也猜透了塞姆普罗尼乌斯的心思,他率领军队到特雷比亚河附近扎营,隔着河,离罗马营地不到十公里。汉尼拔开始了不间断的小规模突袭,意图让罗马方迎战。由于科尔涅利乌斯的负伤,罗马军内的领导权开始在塞姆普罗尼乌斯身上集中,大权在握且主张应战的塞姆普罗尼乌斯此时已经有了决战的想法。
汉尼拔觉得时机已到,公元前218年12月的大清早,汉尼拔开始发起正式进攻,战斗的开始是让骑兵先行佯攻。罗马军这时还来不及吃早饭便匆匆迎战,战斗不一会儿,汉尼拔骑兵节节败退,塞姆普罗尼乌斯认为消灭汉尼拔的机会已到,先锋骑兵更是未得到指令就已开始疯狂追击。而前方,汉尼拔大部队早已严阵以待。
渡过特雷比亚河后,罗马军开始整理阵型,从阵型上看,显然是没有吸取提契诺战役的教训。在马上要进行的战斗中,从数量上看,罗马军队有步兵4万、骑兵4千,汉尼拔方步兵3.8万、骑兵1万。从阵型上看,罗马习惯将主力重装步兵部署在中央,以期突破敌人中央,相反,汉尼拔则是把战斗力较弱的高卢步兵放在中间,在两翼,越往外战斗力越强。
战斗如同提契诺战役的进展一样,汉尼拔方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除了大象在被刺伤后失去控制,其他一切都在汉尼拔掌控之中。当汉尼拔骑兵在罗马军背后击退罗马骑兵后,事先埋伏在罗马军后方的汉尼拔小弟马可尼也现身,同骑兵团一起向罗马军背部完成最后的合围。战斗逐渐演变为屠杀,仅有1万罗马士兵突围而逃,剩余的士兵虽仍奋起抵抗,但也难逃被全部围剿的宿命。特雷比亚河的河面被他们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提契诺战役的失败,还可以归咎于两军的偶遇,但是,特雷比亚之战是两军的正式交战,罗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完败。虽汉尼拔在骑兵人数上稍胜一筹,但这场战斗实际还是战术上的胜利。罗马在这场战斗中损失士兵多达2万,汉尼拔这边阵亡的多为高卢人,从西班牙带来的士兵伤亡甚少,只是大象已只剩一头,同时,听闻此次战役的高卢人,纷纷投奔汉尼拔帐中,汉尼拔军很快扩充到了5万。
在汉尼拔的意大利征战策略中,笼络高卢人只是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接下来在对待俘虏问题上,开始可以窥得汉尼拔的下一步计划。俘虏中的罗马市民不仅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还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而罗马同盟国市民不仅吃饱喝足,甚至手脚铐都可以解除,一段时间后,汉尼拔杀掉罗马市民俘虏,同时释放同盟国俘虏,并告知他们汉尼拔的敌人只有罗马,在他们回国后要告诉同胞们,脱离罗马,汉尼拔便可保证其独立与安全。
罗马联盟曾是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击败迦太基的最大原因,汉尼拔意识到了这一点。翻越阿尔卑斯山,坚持把战场设在意大利,就是为了要挑动罗马同盟国的背叛。
汉尼拔认为,争取高卢人的策略同样适用于罗马同盟国,光释放奴隶还不够,为了让罗马同盟国看到他的实力,下一个战场,必须要在罗马联盟的领地上,卢比孔河以南。
第三战:特拉西梅诺战役 - 杀戮
公元前217年是汉尼拔远征的第二年,这一年,罗马当选的执政官是贵族塞尔维利乌斯和平民弗拉米尼,前执政官科尔涅利乌斯被派往西班牙,与之前已去西班牙的他的弟弟会和,元老院此番安排是想扰乱汉尼拔的大后方。在汉尼拔这边,全军在博诺尼亚准备过冬,所有人都知道来年春季,他就会南下,但没有人知道他会沿哪条路南下。
两位执政官分别被派往了两条可能的路线上,塞尔维利乌斯被派往里米尼,如果汉尼拔选择从比较容易的弗拉米尼亚大道行军,就会途径这里。弗拉米尼则被派往阿雷佐,防止汉尼拔从亚平宁山脉某处下来,到达伊特鲁里亚人居住的托斯卡纳。
时间到了第二年初春,汉尼拔没有选择弗拉米尼亚平坦大道,而是从博诺尼亚直接翻越亚平宁山脉,因为他已经确定了下一场战斗的地点,就在伊特鲁里亚人居住的托斯卡纳。伊特鲁里亚人是罗马同盟中很重要的一角,打败伊特鲁里亚人是瓦解罗马同盟的第一步。
相比阿尔卑斯山,翻越亚平宁山脉容易的多,但在到达亚诺河前,汉尼拔却遇到了一些麻烦。意大利处于地中海气候带,从冬季到春季,降雨非常集中,汉尼拔刚下亚平宁山,就一脚踏上了已化做一片沼泽的地带。汉尼拔花了四天三夜才得以走出,此时的他正身患眼疾,艰难的行军后,一只眼睛丧失了视力,绝世战术家从此变为了独眼龙。
到达佛罗伦萨后,汉尼拔通过情报知道了两位执政官的驻军情况,接下来,他没有选择直接超南边的阿雷佐进军,而是绕开阿雷佐,从西侧南下,在途径伊特鲁里亚人城镇时,他们烧杀抢掠,滚滚浓烟告知了在阿雷佐的执政官弗拉米尼,他迅速通知在里米尼的塞尔维利乌斯,让他沿弗拉米尼亚大道南下,并先派骑兵作为先行军,这样两军就可以在佩鲁贾附近会和,并对汉尼拔进行夹击。
汉尼拔自然不会让罗马的四个军团会和,他绕过阿雷佐先行南下,形成了让弗拉米尼追击的形势。在佩鲁贾西边,有一个湖叫特拉西梅诺湖,经过一番急行军的汉尼拔先行到达这里,由于事先已派侦察兵侦察过这里的地形,汉尼拔下令就在此处安营扎寨,但是禁止点火。南下的路被湖泊阻断,想要南下就必须往东拐,也就是经过湖泊的北边,汉尼拔安排的扎营点,正分布在湖泊北边这一条狭长道路旁。
从扎营点看,汉尼拔的意图一目了然,道路北边是丘陵,南边是湖泊,汉尼拔最擅长的包围战术,连天然环境也一带利用上。入夜,执政官弗拉米尼的两个军团到达湖泊北岸,考虑到夜行军的被袭可能性很大,便选择在湖泊西侧的平底上搭建营地。
公元前217年4月19日,浓浓的晨雾笼罩在特拉西梅诺湖泊上空。罗马军队期望今天尽快追上敌人,便早早收起帐幕,开始往东沿湖畔全速前进,全军2.5万人用不了太长时间就全部进入了狭长的湖畔地带。
最早发现异常的是前卫部队,随即便展开了战斗,后续部队由于浓雾的遮蔽,也尚未了解详情,就在这种情况下,罗马部队的西侧、东侧以及北侧的汉尼拔军发起突袭,与其说战斗,不如用杀戮来形容这次突袭,包围圈逐渐缩小,一些罗马士兵跳河逃生,也均被投枪兵投射而死,执政官弗拉米尼已经无法指挥,以一名骑兵的身份在殊死奋战后壮烈牺牲。
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当晨雾散去时,特拉西梅诺湖畔的惨状,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2.5万罗马士兵中,逃回罗马的仅剩2000人。汉尼拔方损失的不过2000人,依然几乎都是高卢兵。
之前应执政官弗拉米尼要求,从里米尼先行前往佩鲁贾的2000骑兵,还不知道特拉西梅诺河畔发生的变故,结果被等待的汉尼拔军全部俘虏。罗马骑兵补充非常困难,这接连的重创让罗马人达到极度低潮,在市民大会上,主持会议的法务官面色阴沉,但毫不掩饰的说:“我们是完败。”。虽说这次战斗更像是一场偷袭,罗马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不过庆幸的是,伊特鲁里亚人并没有因这场战斗而倒向汉尼拔,因为与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不同,伊特鲁里亚人的“罗马化”已有200年历史了。
汉尼拔的5万大军就在“高速公路”弗拉米尼亚大道不远处,沿着大道一路到达罗马不过数日,此时罗马城的防御力量,有两个军团驻扎在城内,再加上里米尼失去骑兵的两个军团,兵力也不过和汉尼拔相当。
所有人都猜测汉尼拔接着就会沿着弗拉米尼亚大道直指罗马。
然而,面对近在咫尺的首都罗马,年轻的迦太基统帅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做——向罗马进军,他选择了往东前往亚得里亚海的路。汉尼拔的计划是要在打掉外围、瓦解罗马同盟之后,再攻取罗马,这才能彻底的拿下意大利半岛,相反,如果直接进攻罗马,罗马同盟国肯定聚集大量军队前来支援,到时候就会是腹背受敌的局面。有着自己周密计划的汉尼拔,开始了南下之路。
南下之路中,汉尼拔在罗马同盟国土地上极尽烧杀抢掠,一是满足5万军队的供给,二是诱发同盟国的背叛,三则是激起罗马的会战。
为应对此时之特殊情况,元老院决定设立独裁官,独裁官是一个取代两位执政官、将大权集于一身的职位,任期6个月,设立独裁官只在特殊情形下、两位执政官无法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之时才有的机制。这次的独裁官选择的是老将费边·马克西姆,费边在总结之前的战斗中,提出了避免正面交锋的策略,他认为当下罗马几乎还没有人能与汉尼拔匹敌,所以只能在等待其自我消耗中慢慢需找机会。
费边带领5万人马紧紧跟随在汉尼拔身后,一直避免与其正面交锋,看着同盟国生灵涂炭,却无力帮助,这让罗马和同盟国的市民苦恼万分,元老院也开始担心同盟国会产生不稳定情绪,终于,反对费边的呼声在一次事件后彻底爆发。这是汉尼拔的一个小计谋,却让费边颜面扫地。事情是在这年入冬之前,汉尼拔带着掠夺的食物准备从坎帕尼亚回到普利亚越冬,这两个地点中间需经过一个山谷,费边准备在山谷旁埋伏。情报能力卓越的汉尼拔得知后,在当晚挑选了2000头牛,让它们拉着枯木集体向反方向狂奔,枯木带着火星,让费边以为汉尼拔正在攻击对面的一个山丘,便不以为然,按兵不动,而就在的这时,汉尼拔带领全军悄无声息的渡过了山谷。此后,虽未满6个月,费边也已间接被免职。
如此一来,要求进行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历史上著名的坎尼会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四战:坎尼会战 - 巅峰之作
罗马两位执政官共同带领4个军团,通常情况下,军队人数有3.8万人左右,这也是每年照例组编的军队人数,这个人数在战时会有所增加,在面对高卢人和伊利里亚海盗那一年,兵力一度达到了5.4万之多,然而在面对汉尼拔的公元前216这一年,达到史上最多的8.7万人。在普利亚越冬的汉尼拔,军队人数是5万人,其中步兵和骑兵比例为4:1,罗马方则为11:1,显然,骑兵依然将会是汉尼拔战术上的重中之重。
汉尼拔是一个会让战斗发生在自己设定的地点和时间的人,在得到罗马军向其追击的情报后,汉尼拔开始一路南下,到了靠近亚得里亚海的一片平原地区,攻占了当地的坎尼村,该地是罗马军在同盟国的粮食储藏地。说起军粮,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远征一直未得到迦太基本国的援助,同时在西班牙境内,前执政官科尔涅利乌斯兄弟俩的不断攻打,也让西班牙无法给他提供援助。在坎尼得到粮食补充后,汉尼拔建好了军营,开始等待一场大战的开始。
罗马军赶到坎尼后,在距汉尼拔10公里处扎营,两军由此开始了近两个月的对峙。期间也并非完全没有冲突发生,只不过都是小范围的试探,不过这也是汉尼拔计划之一,在多次冲突中汉尼拔表现的畏首畏尾,让罗马军认为主导权已经掌握在了罗马军手里,如此便可逐渐解除罗马指挥官的戒备心,让自己的战术得以更安全的运用。
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认为作战时机已到,一早在营地旁一条河流的对岸布起了阵,汉尼拔随即也开始布阵。布阵以下图所示的方式进行。
会战打响了。战斗初期在汉尼拔弓形高卢兵和罗马轻装兵之间展开,罗马初见上风,执政官开始下令投入重装步兵团。罗马的重装步兵名震天下,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敌,当初罗马执政官意识到汉尼拔想利用平原一展骑兵优势时,并没有过多的退却和犹豫,也正是重装步兵团提供的自信。重装步兵团的猛烈攻击让汉尼拔的高卢兵不断后退,弓形的突起部分变得下凹,实际上这也是汉尼拔的战术所在,高卢兵是为缓冲所用,把罗马核心主力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多的消耗在这里。
步兵交战开始不久,骑兵加入战斗,汉尼拔左翼骑兵由于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迅速抢占了先机,右翼的努米底亚骑兵对阵的是罗马执政官带领的骑兵团,数量相当,战斗进入僵持中。
这时,汉尼拔的高卢步兵在罗马重装步兵进攻下节节败退,在不断后退时,突然向两侧散开,汉尼拔的重装步兵随即出现在了罗马重装步兵的面前,这些重装步兵都是跟随汉尼拔远征而来的精锐,2万人硬是抵挡住了7万罗马士兵的凶猛攻势。
在战场中央,重装步兵之间的激战优势一直在罗马一方,与此同时,骑兵的战斗局势却一直在汉尼拔这边。罗马右翼的骑兵很快被汉尼拔骑兵逼入绝路,左翼骑兵虽在开始抵挡住了攻击,但仍旧不敌骑术高超的努米底亚骑兵。
罗马步兵两翼的骑兵被扫去后,之前散开的高卢步兵开始重新向罗马步兵两侧进攻,同时,击退罗马骑兵的汉尼拔骑兵开始回到战场,从罗马步兵背部发起攻击,至此,汉尼拔设计的包围圈已经完成。
前执政官塞尔维利乌斯阵亡,现执政官埃米利乌斯也战死,加入骑兵团和重装步兵团的80位元老院议员几乎无一幸存。担任这一天总指挥的执政官瓦罗侥幸逃脱,还有极少数罗马士兵冲出了包围,这里包括了已经19岁的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他的父亲——曾经的执政官科尔涅利乌斯,当初被派往西班牙时,西庇阿就一直跟随在现任执政官埃米利乌斯身旁,对于年轻的西庇阿来说,接触汉尼拔精妙的战术,这是第三次了。
纵观整个历史,罗马军团遭受如此重创,坎尼会战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