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不见的文学》读书笔记。
第五章:“文如其人”与“文非其人”
一、“文如其人”的理论发展。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在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国古人坚定地认为诗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达。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以意逆志。
到了汉代,“言为心声”理论指出了一种象征关系,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外在语言文字是作家某种内在精神的象征。由言知人,由人知言,透过语言文字去发掘作者内在的“心”,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到了魏晋时期,“文以气为主”,这个“气”指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认为作家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到了唐宋时期,白居易:“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这就明确点出的作品内容是对作家精神面貌、志趣、性格、人品等方面的反映。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文如其人”的讨论趋于成熟,对“文如其人”的肯定也更加坚定。
二、“文如其人”理论内涵。
首先要搞清楚“文”与“人”,到底是指什么。
“文”就是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是就文本本身而言的。
“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德性”也就是作家的德行、品行、道德素养,另一种是指“才性”,“才性”两种可能的指向,一种是指作家的性格、气质、习性,一种是指作家的性格、气质、能力。
“文如其人”至少有三种内涵,一是作品的内容及风格与作家的道德品质具有一致性;二是作品的内容及风格与作家的性格、气质具有一致性,三是作品的内容及风格与作家才能、学是识具有一致性。
文如其人的命题之所以能够成立,至少要基于两个假设前提:第一,作家之所以要进行文学创作,就是要表现出作家某种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气质。第二,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具备了真实再现自我的创作能力。
这两个前提能够成立吗?
首先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特定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的一种定向投射。创作必然会调动作家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作家本人的知识才能。另一方面是作家本人的性格气质。
作家之所以要进行创作,是因为他“有话要说”,这就意味着至少在创作动机上作家是有“文如其人”的愿望的。
作家在长久创作过程中训练出来的文学技巧,也就是为了更准确、更流畅的传达其创作目的而服务的。文学符号是作家才性和德性的凝结化表达,他是作者的才能和修养的一种集中体现。
从文学“言志”“缘情”属性来看,“以人观文,以文观人”,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