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对,是能不能遇到好老师。
我做过调查,九成以上的一年级家长,最在意的是学校给班级配备什么样的老师;随着年级的上升,家长又会特别留意从低年级到中年级,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学段交接时,教师阵容有哪些变化。
有些家长孩子还没上学就琢磨,能不能挑老师?年级组长带哪个班?班主任年轻还是年长?有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搭班老师的实力强不强?能不能挤进实验班或者特长班?就算进不了,挑个比别的班强点的也行啊,这些都已经成了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
学校配备教师的一般规则
你的这些想法我都理解,我也知道做父母的都着急给孩子找到称心的好老师,而且最好语数英个个过硬。但在这里,我要先告诉你两个关于学校的真相:
一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出让所有家长都满意的教师阵容;
二是就算一个班里配备的老师是全明星阵容,也会有孩子不喜欢的老师。
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驱动的。因此,学校在配备教师阵容的时候,既要考虑是不是适合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也会考量什么样的组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比如有的班级孩子出生的月份跨度很大,考虑到可能出现更多样的需求,就要搭配比较细心的老师;再比如考虑到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小学会设特长班或实验班,就会优先选和班级特点相匹配的老师。
那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学校一般怎么配备老师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专业强弱组合。
以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师配置为例,搭配方式基本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教学水平稳定的老师+一个正在成长的新老师,他们在资历和教学经验上形成互补。通常,既不会有三强组合,也不会有三弱组合。
专业强弱组合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不会厚此薄彼;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关注到了年轻教师的发展。
第二种:风格优势组合。
小学老师的教学风格一般有四类:
一是严厉型。这类老师有较强的控班能力、注重集体荣誉感;
二是温和型。这类老师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耐心,能宽容孩子的错误;
三是细腻型。这类老师细致周到,处理问题缜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判能力;
四是粗放型。有这个特点的老师常常是两个极端,一类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他们张弛有度,善于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另一类老师则缺乏经验,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常常手忙脚乱。
什么风格的老师组合在一起才是合适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校一般会尊重年级主任或教研组长的意见,从互补协同的吻合度、同事关系的融洽度、学生特点的针对性等角度组合。
第三种:循环机制组合。
这是小学正在积极探索的主要趋势。循环机制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
大循环是语数英音体美的教师团队,从一年级接班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好处有4点:
能长远规划孩子的成长目标;
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
有利于教师团队协同发现孩子的潜能,规避盲区;
有过大循环经历的老师在系统思维和孩子成长规律上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
小循环是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自的循环,一般能起到辅助或补充作用。因为在一所学校里,确实有些老师无论是性格特点还是教学风格,都特别适合某一学段的教学。
三个学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同,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们,这些老师会在自己适合的年级段循环,这同样有利于老师的专业成长。
了解了这些学校的真相,你就知道学校有自己的搭班方式,而且既考虑了每个老师的情况,也考虑到孩子的整体特点,还充分考虑了老师和孩子的吻合度。
所以,比起到处打听好老师、好班级,要求学校给孩子配备全优教师,我更建议家长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让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在梳理了大量咨询案例后,我发现,家长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通常有三个误区:
第一个,我把它叫做“点状比较”。
就是把老师孤立出来单独评判,甚至拿这个老师的短板和别的老师的长板比较,比如“我听说那个班的数学老师特负责”“我们班语文老师没有隔壁班的好,抓得一点都不紧”。
第二个叫“增强暗示”。
和第三讲中的“传递赞美”相反,是家长把老师的负面评价转述给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比如直接跟孩子说“你们语文老师给我发信息了,说你总写错别字”或者“你们数学老师脾气太臭,我不喜欢”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影响他和老师的关系。
第三个误区叫“肆意干涉”。
最近我听说了这么一件事。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家长通过年级家委会集体罢免班主任,原因是老师管得太严了,放学后还盯着孩子做作业,影响了家长接孩子。
校长迫于无奈最终换了班主任。但后面的事并没有像家长期待那样发生改观,新接手的班主任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个班的家长不好惹,索性当起了老好人,每天以不出事儿为目标,既不指出孩子的问题,也不处理家长的诉求,没到两周,很多家长又开始怀念原来的班主任了。
这样的事并不是个案。家长的肆意干涉行为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孩子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拉锯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全被破坏了。
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老师,而是让你的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那怎么做呢?我给你三个方法。
第一,开学前后,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
开学前后两周,你要通过微信、约见和每一位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聊聊暑期中孩子的状态;也可以咨询一下开学后老师的期望以及需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和你建立沟通。
如果遇到换老师的情况,先不要急着做“点状比较”,你最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变化。因为教师阵容的变化很容易让孩子没安全感,孩子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时,你要把重点放在主动和新换的老师建立联系上,沟通一下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真实呈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主动询问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微信,见面,还是定期书面交流?你要知道,班级换老师,不仅孩子有适应期,老师也有。你这么做也是在消除老师的不确定感。而你也能迅速了解不同老师的脾气性格。
第二,学期中,和不同老师建立关联。
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对某一门学科的喜爱,那他也一定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你可以重点和孩子喜欢的那个老师沟通,传递孩子的喜爱,并表达希望孩子担任课代表,或者帮老师做些辅助工作的愿望。
这里很关键的提醒是,一定不要只盯着语数英老师,只要孩子表现出对某门学科的兴趣,你就要和这个老师建立关联。比如孩子对唱歌感兴趣,那就和音乐老师建立起联系,因为每位老师都是孩子通往不同世界的一扇门。
你还可以邀请老师作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见证人,比如你和孩子共同协商立了一个flag,每天阅读20分钟,坚持一个学期;或者每星期跳绳3次,每次不少于500下,然后,和语文或者体育老师一起提醒、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这样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反馈更有了持续下去的动力。
第三,孩子对老师有情绪时,要读懂他的内心戏。
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有时会对老师带点小情绪,多半是因为太想得到老师的关注。
中高年级的孩子一般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或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某个学科。你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多个侧面。
本讲小结
划一下这一讲的重点:
第一,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让所有家长称心的教师阵容。
第二,师生关系上,家长容易有三大误区:点状比较、增强暗示、肆意干涉。
第三,让孩子喜欢每一位老师,而不是要求学校为孩子配备全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