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想写写自己有关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想法。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毕业,尚未结婚生育,但是我的成长经历给了我一个警钟长鸣,让我意识到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是我们终极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
首先,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我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就别特么强迫孩子。
2. 不要因为你是父母,是长辈,孩子就要尊重你。想要孩子尊重认可你,你必须先做到尊重孩子。
3.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孩子就是父母的另一面镜子,多照照镜子,总是好的。
4. 学会与孩子做朋友,做知己,多角色转变,达到与孩子的心灵交融。而不仅仅只是传统模式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的教育,相处过程中,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安东尼·比格兰认为:减少家庭,学校和更广阔社会环境里的强迫关系,并代之以更多的关怀。他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高度指出,建设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得滋养型社会事大势所趋。
一. 结果选择理论,颠覆你的认知
什莫是结果选择?就是人类的行为顺序总是先评估结果如何,在反过去组织行动,而不是相反。
我们常常认为任何事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行为选择的结果。做事时前先精心准备,谋划后再采取行动。那当我们遇见未知的事物时,怎么做?还不是闭着眼睛,摸着石头过河。例如哪些爱打人的孩子,是天生喜欢打人吗?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偷盗成瘾的人,是天生喜欢偷盗吗?况且有些人偷的就是根本不值一提的东西?不是他们天生喜欢,而是他们发现这样做可以引起关注。
所以,孩子行为的好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特定环境产生的功能。从我的成长中,我也深深认同这一点。想要培养出亲社会的宝宝,先要塑造出滋养亲社会行为的温暖环境。
二. 有关于强迫
在每个原生家庭和学校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的都“被强迫过”。那哪些可以算作是强迫:责打,呵斥,嘲笑,漠视,嫌恶以及唠叨等。那我也不例外,而且有时纠结其中,难以走出来。
经典的后果选择论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爱好强制手段的原因。即用令人反感的方式去阻止侵害行为的发生,可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人类的基因就将这种强制偏好记录下来,形成一种下意识行为。其实就是你是什么样,孩子就学什莫样。大量的强迫会给孩子带来诸多成长问题:例如逆反心理,强迫他人,反社会人格等。
三. 你相信儿童成功学吗?不,他是有害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很小的时候就被成年人所谓的成功洗脑。例如哪些别人家的孩子,你要做官,赚大钱等一套理论将我们过早推向激烈的竞争中去。
与我们认知相反的是,行为学家认为竞争激烈的环境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损害,特别是对早期青少年需要建立自信的时候。有证据显示:有关爱的且没有竞争的学习环境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
四. 发现孩子不对的时候别急着纠正,先顺着他再加以正确引导。我认为我自己是有些叛逆性的,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观点,我是难以信服的。同理,要让孩子接受你的观点,接受你的引导,方式很重要,观点也要足够充分。
金句:
1.人类所有行为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缺乏一个让儿童自觉自愿拥抱健康生活的后天培养环境。
2.教育的第一要诀是顺应孩子的需求。虽然有时命令也能让孩子接受正确的行为,但是强迫的压力会让更多孩子选择不合作,实际效果远不如先保持关注再加以正面引导的做法。
3.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多样性的价值,尊重他们的独特的技能、兴趣、价值观和潜能,那些用标准化考试无法反映出来的特质,对我们的社会更有意义。
附张图:
虽然我还没毕业,尚未结婚生育的,这肯定是我以后必须要面对的。同时,我也对如何和孩子相处是十分重视的。所以,我相信,早点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不希望我以后的家庭生活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