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它,调整它。在孩子还没有发育成熟之前,我们怎么知道它最终会长成什么样?——P102
我认同“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但我也有疑惑。我们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但“缓慢”是不是也会有区别对待?比如张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吃饭很慢,一口饭要嚼好长时间才咽下去,父母要理解孩子是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认识自己的身体,来体验身体的一些感觉。朵儿也是个吃饭慢的孩子,她的慢在于多话、不专心,我是应该接受她的“缓慢”,还是应该给她时间的约束,让她更专注地完成吃饭这件事呢?所以,我在想的是,这种对“慢”的理解、接受与尊重,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条件性,并不是所有的都接受呢?再比如学业问题,我对朵儿的要求之前一直都是“只要她努力了,无论怎样的结果,我都能坦然接受”。但后来,我发现,她变得很能接受自己不太好的成绩,常常还会安慰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我并不是说这个不好,而是发现她对自己没有任何目标和要求了。于是,我调整了对她的态度——妈妈是有要求的,但只要你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坦然接受。我只是在反思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缓慢”我们都接受?我们都不去改变和调整呢?
在对待孩子犯错这一问题时,父母必须首先认识到:正常的孩子都拥有自我反省跟改善的能力。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已经知道他自己哪儿做错了。这时如果父母能和他讲道理,孩子是很愿意接受的。反之,如果父母上来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拳脚相加,只会让他产生强烈的敌意与叛逆心理。——P248
这一点,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很有体会。当我们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所以我认同“孩子都拥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我们比较烦恼的是,孩子常常是现在知道错了,但转身又忘记了,下一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再不然,和孩子做好约定,可以坚持完成一周,然后又重复了错误的历史。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耐性会一点一点被消磨,讲道理的可能性也逐渐自然减弱了,然后该怎么办呢?
有时候我们在不懂孩子心理的情况下就进行教育,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一种伤害。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要考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对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也特别敏感。到了初中以后,他最为在乎的是同学对他的评价。所以老师在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危险。——P253
如果学生考试作弊,老师需要对他进行处分吗?处分是需要在年段或全校公布的,这实际上就是在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如果放任自由,或者蜻蜓点水地劝告,似乎也很难达成改变的目的。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处理呢?
有时候我们总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达到某一个目标,但孩子不见得现在就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也不见得他会认同父母的这个目标。当我们的期许跟孩子的能力、孩子自身的期许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听孩子的。……这种挫折感,其实也是父母必须接受的,这也是为人父母者应具有的勇气与担当。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首先还是需要去接纳,哪怕那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P272
在朵朵读大班的时候,她自己选择了弹钢琴,我们也都很支持她的选择。但在学习一段时期后,曲子的难度开始加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练习,以便熟练掌握基本的技法。现在,她虽然仍表示喜欢弹琴,但却不喜欢练琴,而且往往会通过“我想先看书”、“我想玩数独”等非常正当的理由来逃避练琴。在这件事上,我的期许和显然与孩子自身的期许发生了强烈的矛盾。按照张老师的说法,我应该去接纳,哪怕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如果每天都不怎么练琴,那去跟老师学习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但是练琴能够锻炼孩子的耐性、专注力、记忆力,而且如果跨过这个坎孩子也许就能坚持下去了。现在,我是该顺应她的期许,让她放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