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1000
作为一名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孩子爱打游戏了,说也说不得,怎么着都不听”。怎么解决呢?是“没办法,只好把孩子手机给没收了”?
我觉得这种粗暴的办法当然能有一定作用,但家长其实心里也都明白,孩子要是偷着玩我也不知道。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加以管理?这个课题太有意思了。
出生在信息科技大浪潮中的新一代孩子,难免会有着不同于他们父母的成长轨迹。说有个两岁半的孩子,在电梯的内壁上看到广告框,第一反应是下意识的戳一戳。
如此的行为,是不是让人不解,仔细想想就能反应过来:他出生后所见到过的所有差不多大小的彩色平面,其实都是电子触屏的。自然而然,在看到这幅广告时,想当然的,就想试试能不能划一下。
像他们这一代的孩子,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生下来就是在网络和电子产品中长大的,他们离不开这些东西,电子游戏也是其中必然要面对的一项。
既然不可避免,如果家长还一刀切地把电子游戏看作需要对抗的负面,那可能会适得其反。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还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没少玩游戏。
能否换一种很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今天的孩子和电子游戏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是工作前置,预先干预,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孩子玩游戏这件事。
做好管理的第一步是先了解清楚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管理孩子玩游戏这件事很有信心,而信心的来源,主要是家长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切断孩子玩游戏的硬件来源:不给钱买游戏,把手机锁起来,到游戏该结束的时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拔电源。
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带来的只是内耗。用强硬的非常手段约束和管理孩子玩游戏,最终招致的往往不是成长,而是矛盾。
很多家长一听到游戏两个字,就仿佛洪水猛兽。有这种反应的家长大概率本身并不是游戏玩家,就算是,玩的游戏也往往跟孩子所玩的有差距。
想管理好孩子玩游戏这件事,家长是需要做一点准备工作的。只有自己先补好课,才可能对今天的孩子玩游戏施加正确的干预。
了解孩子玩的究竟是什么,家长提升对于游戏的知情水平,可以有效降低游戏带给家长的压力感受,当然,也就能降低管理游戏给亲子关系带来的风险。
家长所能接纳的“放松”方式,比如看看课外书、游游泳、打打球,恰恰也是家长们最能看得透的方式。
这些休闲方法,在家长看来靠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家长们认为自己比较理解它们。家长自己也游过泳,也打过球。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游戏,你怎么可能区分其中的优劣呢?家长一见游戏就紧张,紧张就容易焦虑,焦虑就容易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失控,问题也就这么产生了。
所以在管孩子玩游戏之前,先了解一下孩子所玩游戏本身的特征与属性,家长对游戏知情水平的提升,自然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打游戏的问题。
相比强制禁止,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来自家长的“正反馈”,其实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游戏行为。
另外,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树立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榜样。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60%的家长担心他们的孩子会在屏幕上花费太多时间,而 70%的孩子则认为他们的父母其实也一样在屏幕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管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自己好像也做得挺不到位。
打铁还需自身硬,家长也得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负责任的电子产品使用模范。一来,家长本人也成为玩家,这可以让游戏成为亲子互动的重要平台;二来,孩子年龄偏低的情况下,家长参与进来,可以在孩子不好分辨游戏内容优劣的时候,帮上大忙;三来,参与本身就是管理的契机,因为你是孩子的玩伴,所以你的建议与管理也更加容易被采纳。
处理孩子因游戏而生的各种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家长不能把游戏塑造成为影响其他生活元素的原因。比如在很多家庭里,游戏超越了游戏本身,变成跟奖励或者惩罚挂钩了。
比如,有的家长会说儿子你考个一百分,明天爸爸给你买一个游戏机,或者家长会说你答应我抓紧时间写作业,我就让你多玩十分钟游戏。你不听话,我就禁止你玩游戏。
也有这种情况:在高铁上见到一个年龄不大的孩子哭闹,他爸妈拿出个iPad跟孩子说:宝贝你今天消停一会,你就玩会游戏吧。
在以上这些场景中中,游戏已经超越了游戏本身的属性,它成为了工具,成为了利益,成为了钓饵,成为了让孩子以行为参与交易的筹码。让游戏超越了游戏本身,这是家长管理游戏的最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