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一件事情。我是上小学三年的时候开始有早自习的,那时候我八、九岁和我儿子现在的年龄差不多。
刚开始早读的时候,很兴奋。这意味着在这所小学里我们从小不点过渡到了大孩子,这是是很值得骄傲的。每天早上要5点钟起床,学校离家很远,走路差不多需要20分钟。女孩子们常常三五个约着一起去学校,我的邻居女孩,名字叫玲霞,还有斜对门的女孩,琳琳。我们三个年龄一般大,也成了小学时期固定的路友。起的早的那一个,要到其他两家门口叫早,对方应了之后,就在门口坐着等,然后一起去学校。我们仨每人都会拿一个手电筒,将我们前面的路照成三团光束。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会陆陆续续碰到其他的孩子们。大家都差不多一个时间出门,这条去学校的路虽然黑暗倒也热闹。
学校5点半,上早读之前,会组织大家一起跑操,不大的操场乌泱泱的挤满了人,三年级跑内圈,4、5年级跑外圈,完美的解决了小操场跑不开的局面。跑完操,天也微明了,早读正式开始了。那时候主科是语文数学,辅导教材更是没有。早读便是一遍遍的诵读并背熟语文课文。从三年级起的每一篇文章我们都要背的熟练。语文老师每天早上跟班,坐在讲台上,当天要求背的文章,一个个的去讲台上背诵,下课还没有背完的同学,只好留校。留校的孩子们不能回家会让临近的同学给家里捎个信,家长也会顺便委托捎信的孩子给自家娃娃带点早饭过去。
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冬天的早上,那时候真冷啊。早上5点钟,天黑的泼墨一般,没有一丝丝光亮。我们里外装备都是纯手工的,妈妈做的毛衣毛裤,棉衣棉裤棉靴,围巾手套。严严实实的裹起来,还是冷。早读一旦开始,不会因为下雨下雪而停一次课。农村那时候供电系统还不完善,停电也是常态,蜡烛便必不可缺。一团团微弱的灯光配合着朗朗的读书声。村里里的老人们会说:“不能睡懒觉了,娃娃们都起来读书了。”孩子们是村里起的最早,最勤奋的人。
早读时间,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个学生轻易的缺一次课。然后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会再加上晚自习,孩子们的起早贪黑的读书时间正式开始了……
我们常常觉得,现在的孩子作业多,读书苦,但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求学路也不轻松。读书很辛苦,在哪个年代都一样。正是这份辛苦,让我们从小学会的坚持和约束。让我们知道付出才有回报的真理。
我会把我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讲述给我的儿子听。曾经的年少时光一眨眼就过去,曾经平淡的日子,成了现在要讲述的故事。才惊觉,原来时光已然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