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阅读《让教学更高效》第二章
小组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他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它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它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分组讨论,帮学生打开合作之窗。小组学习模式重在让学生都积极参加,它有三大作用:一是每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都能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做到口、心手齐动;二是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与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融于一体,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统一起来,三是: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加以整合,教师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与学达到和谐。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教师应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效果,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1、合理分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来分组,一般以三到五个位为宜。学习小组中的组长最好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内可以有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其余学生是中上等和中等学生。2、确定成员的职责。就是让组员感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自己的成功有利于整个小组的成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职责是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的内驱力,可以避免合作学习时,有些组员包办小组全部工作和学习任务,或者有些组员自身阻碍拒绝参与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将小组成员的身份和职责分为: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观察员教练员。
合作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要担当好活动引导者的角色。
分组参与让学生加强合作小组学习包括几种形式,由主力成员的互相合作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等分组表演的形式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初步树立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
通过组内组际互动,让学生收获更多。不管是小组内的交流,还是组际间的讨论都会产生头脑风暴效应,各种奇思妙想的迸发,有利于学生收获更多的智慧教师应深入研究合作学习,以便能够让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