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背景下,自律性较强的孩子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放松休息或者运动,余暇时间则帮忙做做家务或者看看书,也有对自己学习进行查缺补漏的。这部分孩子算是比较自觉的安排规划自己的周末了。至于想去学习艺术之类的,由于家庭经济限制,加上路程遥远,很少孩子能像城市的孩子那样可以学点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村孩子基本上都是呆在家中的。有些家里没有什么农活干,所以理所应当呆在家里不出门,有些虽然有农活要干但是也不愿干,父母也叫不动。有的父母不在家,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虽然在家监管,但孩子对家长的管教也是置之不理,完全听不见意见,一到周末,就是“躺平”式的遨游在手机游戏或者短视频、短剧中,晚上不睡觉,白天一直睡,家长也叫不起。对于他们来说,中午起床吃饭叫正常日子了,有些同学甚至是睡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起床。周末于他们而言,只想睡觉或玩手机,不想运动不想干活更不会自己看书写点自己规划的作业,其实阅读好的书籍是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的,但他们就是不愿意?遇到上述问题,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进入正常而又健康的生活状态?至少不要出现晨昏颠倒的生活吧。
聚焦实践,思考、了解出现以上问题的背后原因主要有:
一、在校学习过度消耗后的“补偿心理”
有的学校孩子在周一到周五的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紧张繁重的课业任务。从清晨的早读到夜晚的作业,他们的大脑一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身体也因长时间的坐姿和用眼而疲惫不堪。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孩子内心渴望在周末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补偿。于是,睡觉和玩手机便成了他们最直接、最简单的放松方式。在孩子看来,周末就是用来“躺平”的,是对一周辛苦学习的奖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恢复体力和精力,为下一周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周末料想不到的放松方式的“失控”
不可否认,周末是孩子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当放松变成过度放纵时,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玩手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适度使用可以让孩子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联通世界。只是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就容易难以自拔。他们可能会被各种游戏、短视频吸引,不知不觉中花费大量时间,从而忽略了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如阅读、运动、帮忙做家务等。同时,长时间的睡眠虽然能让孩子得到一定的休息,但过度睡眠也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状态。这种放松方式的失控,使得孩子在周末陷入了“越睡越困、越玩越上瘾”的恶性循环。
三、孩子和家长都对未来规划的“迷茫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未来规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然而,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的限制,对未来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也不知道阅读好的书籍对自己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在他们眼中,看书写作业似乎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这种迷茫感使得孩子对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在周末自然就不愿意主动去进行这些活动。而家长在孩子的未来规划方面,往往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孩子制定合适的成长路径;也可能在引导孩子树立目标时,方法不当,导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了解了孩子双休想要“躺平”的原因后家长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引导孩子。
一、尝试理解与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发现孩子在双休日出现“躺平”现象时,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不要指责和批评。孩子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一周学习的辛苦和压力。找一个轻松的机会,与孩子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不要打断或急于给出建议。通过倾听,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从而为后续的引导打下基础。例如,家长可以说:“宝贝,妈妈知道你这周学习很辛苦,周末想好好休息一下。能和妈妈说说,你最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放松吗?你觉得这样放松后,下一周学习会不会更有精神呢?”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又能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放松方式是否合理。如果孩子说玩手机和看电视就是他的解压方式,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者一起看他喜欢的视频(不过刷视频孩子一般不愿意一起),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就像今晚李淳主编所说的:“理解他、帮助他、扶持他,但不需要刻意改变他”。
二、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计划,平衡学习与娱乐,实现自我管理
为了帮助孩子摆脱双休日“躺平”的状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周末计划。这个计划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和需求,既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又要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如看书写作业、阅读等。在制定计划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每个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比如,可以将周末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上午安排一些轻松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打球等,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下午可以安排一定时间用于看书写作业,但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学习一段时间就休息片刻;晚上则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孩子自由支配,如看喜欢的电影、和朋友聊天等。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遵守计划的习惯,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各项活动。
三、与孩子一起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开启知识之门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很多孩子对阅读缺乏兴趣,认为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书籍。
如果孩子喜欢动植物,家长可以给他们买一些关于动植物的科普书籍或童话故事;如果孩子对历史感兴趣,就可以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或传记,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等。此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孩子思考书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还可以大声朗读作品,让孩子进行评价。有时候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作品读给孩子听。
当然,如果父母自己不爱看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不停的刷手机影响孩子或者给孩子误导。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迷于手机,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那么孩子也很难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能够经常阅读书籍、学习新知识,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阅读产生兴趣。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长故事,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激励孩子勇敢面对学习中的挑战。也可以讲自己以前错失了教育良机,后来选择艰难的故事,引导思考做什么都要抓住学习机会,获得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四、共同关注未来规划,建设未来美好前景
孩子未来要做什么,走向何方?家长要与孩子商讨,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未来规划,这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与孩子一起探讨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和具体性,让孩子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如长期目标是本科医学、教师等方向学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短期目标就要分解成每次考试总分可以提升多少,更短期的目标则是细化到每天要掌握哪个知识点,获得哪些思维方式的成长等。每一项进步都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告诉孩子要坚持努力,不能半途而废。
孩子双休日如果只想“躺平”睡觉玩手机,不想运动休息看书写作业和阅读好的书籍,这是一个需要家长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能放任不管。通过理解孩子的心理产生共鸣、共同制定合理计划、一起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共同关注未来规划等方法,家长可以有效地引导孩子走出“躺平”的状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用心去陪伴孩子成长,用爱去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