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于随县,长在武汉,九岁不到父母双亡,回到随县过断给姨父母,二十岁时,养父母又相继病故,再一次孑然一身......今年81岁的父亲,一生历尽坎坷,有太多太多心酸的故事。近段时间,他对我说,居家总是闲着,反正无事,就把过去的往事以系列形式写成了回忆录。我鼓励他写,说你想哪写哪,也不强求完整,我来发上平台,和读者共享。】
1954年,我顺利考入随县一中(初中),编入八班,班主任老师是姜修良,全班学生大约50多名。
当时的初中课目很多、分类很细,有文学、汉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美术、音乐等10多门课程。学习时间十分紧,学生中多数来自各乡镇,每星期六下午可回家,但必须在星期日晚上赶回来上晚自习课。
我每天早、中、晚三次上、下学,学校规定,家住在城关镇的学生全部为走读生,食宿都在家里。那时,一中有助学金,标准是甲等每个月6.9元;乙等每个月4.6元;丙等每个月2.3元。我享受丙等助学金。
那时的我只有十二三岁,朝气蓬勃,除完成繁重的课目作业任务外,还参加了学校的体育队,打蓝球和乒乓球,尤其是乒乓球艺还是很说得过去的;我还爱好文艺活动,由我主持排练的文艺节目《小白兔与大灰狼》,它反映的主题是“团结就是力量”,演出后受到好评;我还喜爱绘画,美朮教师叫邹京都,对我的培养特别上心,每逢节假,如元旦、五一五四、十一国庆节,班级必出墙报专刊,其绘画部分都由我一个人承担完成,毛笔字则由同学李秀丛完成,李秀丛后来在随州党校任教师,现已故。
随县一中就是当年的老一中,位于大十字街正北的烈山大道北段,靠近北门口。几经变迁,现在是随州市曾都区实验中学。解放前最早叫列山中学,我父亲邹季厚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于四零年前后在这里教书,授课国文。
随县老一中内有座“雪公堂”,始建于1935年,是由时任国民党湖北省主席何成浚倡议,并得到社会各方捐资建成的仿欧式教会风格的建筑,它也是随县第一所新式中学“列山中学”的礼堂。何成浚是随县人,因他字雪竹,所以叫“雪公堂”。
雪公堂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布局,由主楼和左右两侧附楼组成,有两千多平方米面积,主楼系一层砖木结构的会议厅,东西有侧门,内设舞台;左右附楼系两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设有走廊,走廊上设拱形门洞。雪公堂风格精巧、适用、美观,我读初中的时候,这里一直作为教室校舍使用。
1954年的夏天,随县发大水。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听说武汉也在那时发大水,全省多处都涨起了洪水。时值解放初期,全国水库少之甚少,下雨太猛,水势无法控制,在印象中洪水特别大,人们深受其害,备受其苦。
我家当时住在南关鹳坑,即现在的随州市中心医院月光池附近。当年的洪水,下南关水涨至头道桥县医院附近,东关的洪水淹至东门口,西关的水淹至玉波门,北面的洪水淹至北门口,整个城关镇已变成一孤舟,城外一片汪洋,水面漂流着数不清的各种家什物品,情况十分惨烈。
城关镇镇政府通知,所有居民带上主要生活用品,向城内高处转移,要大家时刻观察水势,充分做好防范工作。
我们全家三口,养父养母和我,便赶紧随便收拾了几件随身用品,到上南关“三八门市部”隔壁巷道内的傅斯倬家里暂时借住两天,躲避洪水的上涨,商量着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便向随县一中的方向搬迁,那里也是城关镇内最高的位置了。
大水多日后才退,很多市民损失惨重。经五四年大水后,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兴修水利,大修水库,随县出现了很多大小水库,如黑屋湾、封江口、琵琶嘴、罗河水库等等。从此,再没见过比五四年还大的洪水。
少年的时光总是太快,感觉霎那间,三年的初中便读完了。
(插图来自网络,原随县老一中内的“雪公堂”。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