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校招应聘时,都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份简历。
无论是现场投递,还是邮箱投递,这份简历都将全权代表你,去突破HR的第一道防线。
可是,很多同学的简历都只停留在孤芳自赏的阶段,不是过于空洞,就是过于冗余,既不能充分体现自我优势及与目标岗位的匹配度,也无法骚动HR那颗固执的猎奇心。
要知道,校园招聘中,HR在每一站的停留时间只有2-3天,用于简历筛选的时间更是只有一晚。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假设一场宣讲会收到1000份简历,由两名HR共同筛选,从晚九点工作到凌晨两点,那么,每个HR翻看每份简历的时间仅有36秒。
难怪我的一名HR朋友和我说,翻看一份简历的时间如果超过一分钟,那简直就是自虐啊!
看来HR是真忙,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去仔细阅读你的简历,或者思考你在讲些什么。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有效的输入到HR的大脑中,即使HR只是一扫而过,也能够快速又形象地构筑出你个人能力的三维模型。
那么,什么样的简历才能让HR欲罢不能呢?
1 准确的角色定位
一份优秀的简历,应该是能够完美的勾勒出你的个人形象的。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演员,而你的简历就是你扮演的一个角色。一个演员成功出镜的关键,就在于准确的角色定位。
简单讲,就是你的简历要能够显而易见的表现出,你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所有的经历写在一篇简历里,他们的理由是“谁知道HR会喜欢我哪一点,索性都写上吧。”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这样的简历看似饱满,实则华而不实。
这就好比一个演员塑造一个角色时,一会和蔼可亲,一会刁钻古怪,一会乐于助人,一会见利忘义,看似演技很高,实则让观众找不到主线,又哪里有喜欢可言?
个人经历多没有问题, 经历领域广也没有问题。但是,代表着多种不同求职意向的经历同时出现在一份简历里,就出现了问题。
HR想要找的是,在某一领域踏实,靠谱的人,而不是在各个领域均有一点点涉猎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很难让HR给出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
你想应聘销售经理,写销售经历,社交能力都可以,你非要长篇大论谈科研,除了会增加HR的反感又有什么意义?
你要铭记于心的是,所应聘的公司及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并有针对性的撰写简历,去繁从简,才能够突出自己的价值,获得与目标岗位的最佳匹配。
2 巧用数字使人信服
我和很多HR聊过简历中数字的重要性问题,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示,只用文字描述的事件可读性差,很难使人信服,若能够以数字的形式量化某些成绩,则可大大提升简历的可信度。
事实上,我们日常对数字的理解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并不知道合理的使用数字能够给我们需要表达的事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字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门艺术性语言。巧妙的将数字嵌入到简历中,既能精准的表达事件,又是自信心的体现,能够在HR的心理上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文字”和“文字+数字”的不一样的表现效果:
A:担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在职期间,为文艺表演、辩论比赛筹集经费,使活动成功举办。
B:担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在1年任期内,为2次文艺表演,1次辩论比赛筹集活动经费共计8600元,与上年度经费相比提升16%,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很明显,B的表述方法有理有据,使人信服,很容易触动HR的猎奇心。而A的表述过于宽泛,除了简单的描述了做过的事情,此外无任何亮点。
不过,只是将数字运用到简历中就够了吗?当然不是,使用数字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简历内容的感染力,但如果运用不当,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同是运用数字,不同的用法,会对简历阅读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差别?
A:担任XX移动校园销售代表,仅1年时间,个人销售占比由最初的7%提升至7.9%。
B:担任XX移动校园销售代表,仅1年时间,个人销售占比提升了12.9%。注:12.9=(7.9-7)/7*100%
很明显,按照A的方法表述,并看不出有什么亮点,只提高了0.9%而已嘛!但若是按B表述,结果就不一样了,个人业绩提升了12.9%,这是多么具有杀伤力销售数据啊!
除了精准表达,提升可信度,有的时候,数字还可以引导HR进行心理想象。比如,在自我评价时,你写到“我热爱读书,每年坚持读36本。”
为什么不写35,不写40,偏写36呢?因为36这个数字很容易引导HR进行默算,“哦?一年12个月,一个月3本,这位同学执行力很强嘛!”这就通过数字表现了你很强的执行力,更能够为HR所接受。
总之,用好数字语言,能够大幅提升简历的质量,方法不止上述这些,同学们还要慢慢摸索。
3 提炼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是简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够反映求职者与目标岗位匹配程度的部分。HR总是对这部分内容“疼爱有加”,甚至愿为其付出70%-80%的简历阅读时间。
很多同学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包括校园经历,社会经历,项目经历,甚至有的还在其中承担了很重要的工作,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但在撰写简历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将其很好的表述出来。
我看到的多数简历都有这样的通病,很多同学在写个人经历的时候,只描述了自己在这段经历中负责的工作,却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的过程与取得的结果。
要知道,HR最看重的不是你在一段经历中的任务是什么,因为你有这样的任务,别人也可以有,它并不能体现出你个人的能力与优势。
HR最想了解的,是你在何种情境下,接受了何种任务,采取了何种解决措施,取得了何种结果。
这种思维在HR业界被称为STAR准则,就是指通过关注求职者对某一经历的这四方面关键点的表述,推断求职者的个人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属性是否与目标岗位相匹配。
我们在撰写简历时,运用STAR准则进行个人经历的编写,可以逻辑清晰,调理明确的表述事件,让HR刮目相看。
什么是STAR准则?
Situation(S):情境,是指任务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产生的。
Task(T):任务,是指要明确所要完成任务的具体内容。
Action(A):措施,是指采取了何种措施完成任务。
Result(R):结果,是指按照既定措施执行任务,取得了何种结果。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如何运用STAR准则书写个人经历。
原经历:
负责组织全院拔河比赛,确保活动成功举办。
运用STAR准则对事件进行分解:
S:距离期末考试仅有1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忙于复习,无暇他顾。
T:作为学生会体育部部长,组织12个班级各派出1支由15人组成的代表队,参加拔河比赛。
A:与外联部协调活动资金2000元,以奖品方式鼓励同学们参赛;
R:各学院均派出了最强实力的代表队,拔河比赛圆满成功。
提炼后的经历:
作为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在距离期末考试仅1个月的时候,负责组织全院拔河比赛。通过从外联部协调到的2000元活动资金,购买奖品以激励同学参赛。最终,成功说服18个班级各派出一支由15人组成的代表队,确保拔河比赛成功举办。
很明显,运用STAR准则提炼后的经历,更能够体现出个人能力。如上述例子,则体现了此人很强的执行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让HR眼前一亮。
此外,由于面试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从个人经历部分提出的,使用STAR准则对经历的事件进行分解,还可以让你更清晰自己的经历,从而更准确的回答HR在面试中所提出的问题。
4 其它也很重要的几个问题
基本信息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信息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姓名,电话,邮箱,否则HR无法与你建立有效联系。至于年龄,籍贯,政治面貌还是要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年龄在校招中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每一届同学基本都是这个年龄段,不会有太大偏差,何况校招岗位也不限制年龄。籍贯主要用于通过你的家乡与公司的距离,判断你的离职倾向,因为很多同学会在工作2-3年后“告老还乡”,这是HR不愿见到的。政治面貌的话,建议国企或事业单位一定要写,私企或外企的话就看个人吧,写了用处也不大。
如何书写教育背景?
在书写教育背景时,应该倒叙书写各阶段教育,明确起止时间,学校,专业,以及校内任职,专业排名或GPA等。各种奖项,如奖学金,优秀学生等也要写在这里。不过,奖项不在多而在精,比如有了一等奖学金,那三等奖学金就可有可无了,就可以根据简历整体效果进行适当的删减了。有同学问主修课程要不要写?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的,校招HR经验丰富,几乎通过专业就能够了解你的主修课程,更何况课程是个很虚的东西,学过并不代表你掌握,或能够熟练运用。但是,如果你没有什么奖项,教育背景部分看起来没什么内容,也是可以写上的。
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进行自我评价,但真正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却是少之又少。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这样的,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工作细心,办事高效,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等。说实话,这样的自我评价让HR不愿多看一眼,因为千篇一律,没有任何亮点。评价自己,还是要实在一点,以事实举例来说明你优秀的一面,才能够使人信服。
5 END
按照上面所讲述的技巧,虽然能够方便的制作出一份优秀的简历,但归根结底,简历还只是个人经历的缩影,最重要的还是经历二字。
如果没有长期的经历积累,只是临找工作才开始准备简历,那简历的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
所以,简历的制作不可一蹴而就,多经历,多体会,自然能够制作出一篇足以震撼HR的简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