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墨客云集的盛唐时期,在灿烂的诗歌文化中升起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他压倒了众人的艳丽,成为了-一枝独秀,他就是被后世赞为诗仙的李白!余光中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
全诗分三个部分,分别展示了蜀道开辟之难、行走之难和治理之难。从“噫吁嚱”到“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了主题,并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走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崇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的道路上,你看那太白峰就昂然屹立在那里,只有高飞的鸟儿才能从低缺处飞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太白峰在秦都咸阳的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有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就是极言太白峰的高峻。
“噫吁嘁”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喊,危呼高哉!"- 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顶部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隧,础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 切产生了- -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总之,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特别是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绝叹,更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连绵一体,难解难分。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心魄,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读完《蜀道难》,合上厚重的书本,脑海中浮现出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