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情志因素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情志活动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七情过极可损伤相应脏腑功能,进而诱发疾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惊恐等不良情志状态下,首先易伤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遂可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瘀血内生,而肝又主筋,筋脉失于气血的濡养与疏泄条达,就容易出现肢体震颤、拘挛等帕金森病的先兆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过度的愤怒情绪可使肝气上逆,气血逆乱,冲击脑络,影响神经系统对肢体的正常支配。
同时,不良情志也会影响脾胃功能。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可使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后天之本受损。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百骸及脏腑经络,身体逐渐虚弱,抵抗力下降,使得帕金森病更易乘虚而入。
从整体观念来看,情志失调还可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长期的情志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五脏六腑功能失和。例如,惊恐可使肾气受损,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神机失用,这与帕金森病中出现的运动迟缓、平衡障碍等症状的发生机制相契合。
中医强调 “治未病”,重视情志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提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情志过激。对于已患帕金森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注重情志的调节,通过心理疏导、情志疗法等手段,使患者情志舒畅,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体现了中医在帕金森病防治中对身心整体观的重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