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一1V)中关于DID的诊断标准如下 :
A.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个身份或人格都有自己相对持久的感知、联系以及思考环境和自身的方式)。
B.至少有两个身份或人格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C.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D.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如:酒精中毒后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的医学情况(如:复杂部分发作)。
注意: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是由想像的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所致。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俗称“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种少见的心因性的角色分裂的人格障碍,即:一个人具有两个或多个人格角色,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其特征是完整的人格破裂为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子人格。这些子人格之间是彼此独立、自主,并且具有各自完整的自我,不同的人格角色在感情、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极为不同的,有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状态。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段,见诸意识层的只有一个角色,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示其它身份的痕迹。过一段时间,通常是受到精神刺激后,会突然转变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新的主体人格方式行事。而对过去的角色完全遗忘,虽然后继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只把他看作客体,而把自身看作主体。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多重人格障碍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有的学者将表现为两个角色的人格称为双重人格障碍;而将表现为三个或三个以上角色的人格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美国《精神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1994)用分裂性同一性障碍取代了多重人格障碍一词)。
通俗的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因为当人们在童年时期遇到自己不能接受不能解释的受虐待事件的时候,运用一种把悲惨记忆压抑到潜意识深渊的防御机制,以此淡化记忆甚至忘却,好让自己继续快乐地生活下去,每一次悲惨的经历都会以一个被患者创造出来的人物去代以经历再把这个人物及其记忆一起压抑起来,但实际上记忆随着创造的人物被固着了,并没有好好解决当时的问题,当患者长大后,特定的情景下,这些被压抑的人物又重新进入到了意识层面,让患者再次经历那悲惨的过去,它们要长大后的患者去解决,解决那过去压抑了的问题。所以患者就觉得同时有很多个人在自己的体内,其实他们都是患者以前用于逃避所创造出来代替他受罪的人物,也就是他自己。这是一种表现为病人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人格的精神障碍,其思想行为受到多个人格支配。遗忘是对个人自身的一些重要情况,包括个人身份无法回忆。遗忘内容在不同的人格表现中有所不同,即:在这一人格中被遗忘的内容在另一人格中清晰记得。在病人内心世界中,有些人格可以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并作用于它们。比如在一个病人身上,人格A不知道同时存在其他的人格,但其他的人格却知道人格A在做些什么,犹如旁观他人的行为。其他的人格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人格A的存在,但却不能和人格A有共同的意识(多个人格对事物同时意识)。
分离性身份障碍可以是非常严重并且持续很长时间,由此造成病人的功能缺损。病人较多有自杀企图,并被认为自杀成功率高于其他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在精神科急诊住院的病人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治疗机构中,被漏诊的分离性身份障碍可达3%~4%。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重视,诊断方法的改进和对童年期虐待及其后果的认识,该病的诊断明显提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诊断率的提高反映的只是医生对于那些易受暗示和影响的病人的作用结果,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应激,能力的分离(包括在意识中将个人的记忆,知觉和身份统一),成长过程中防御能力的习得,童年期遭受伤害后缺乏同情和抚慰以及对今后伤害性刺激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等。身份认同的统一并不是与生俱来,它依赖于后天各种资源和经验而发展。在遭受创伤的孩童,这种发育被阻断。许多本该组合于同一身份中的特质仍然处于孤立状态。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虽然这些资料表明在北美地区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文化背景中,战争和灾难起着更主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病人都有虐待史,或者病人所报告的虐待经历确实发生过。有些虐待经历的描述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同时,有些没有虐待史的病人在童年早期却遭受过重大创伤(如父母亡故),患过严重的疾病或经历过重大的应激事件。举个例子,一个童年时代多次住院和手术的分离性障碍病人,他有着明确的创伤史,但没有虐待史。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儿童时期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经验成功地整合。当儿童获得对自己和周围人统一而复杂的认识后,他们将顺利渡过那些不同的知觉和情感分离的阶段。每个发育时期都产生有不同自我,同时并不是每个经受童年虐待和创伤的人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病人容易被催眠,而这一特质与分离性素质密切相联,同时它被认为是分离性障碍的患病因素之一。当然,绝大多数具有这些特质的儿童还是具有正常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在成人的保护和抚慰下,不会发展成分离性身份障碍。
病人通常具有一连串和其他神经症以及精神疾病相似的症状,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和癫痫。大多数病人有抑郁,焦虑(出汗,脉搏加速,心悸),恐惧,惊恐发作,躯体不适,性功能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等症状。常见自杀观念,企图以及自伤。许多病人在某些时候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人格转换和间断性遗忘障碍常常使得病人的个人生活一团糟。由于不同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离性障碍的病人时常报告听到内心的对话和其他人格评论和针对病人的声音。这些声音被认为是幻听。
分离性身份障碍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症状,包括症状表现的波动;社会功能的波动,即从十分能干到无能;严重的头疼和其他躯体疼痛;时间定向障碍;时光倒流;遗忘;人格解体和失去现实感。人格解体是指没有真实感,从自我中脱离,游离于个人身体和精神活动之外。病人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像一个旁观者,对于自己的观察犹如在看一部电影。失去现实感是指对熟悉的人或环境感到陌生或不真实。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人常被告知他们所作过的一些事和行为,但是对此病人无法回忆。他们可以发现一些无法解释和认同的东西。比如:后果、笔迹;他们会将自己称作“我们”或用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称呼自己;他们对6~11岁所发生的事记不清。病人对童年早期经历的遗忘是常见而广泛的。
由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病人表现出类似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所以在明确诊断之前,病人往往会被诊断成多种其他的精神疾病,而先前的治疗也以失败告终。在团体中,控制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对自己的控制和对他人的控制。
诊断需要全面的身体和精神检查,包括对分离性现象的特殊的检查。有时精神科医生可以用延长谈话时间,催眠,药物诱导催眠,或者让病人对不同来访者进行记录等方法,使病人在检查期间出现人格上的变换。特别制定的问卷也可以帮助识别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试图通过要求病人与意识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交谈来接触并消除其他的人格,而这一部分意识所涉及的行为正是病人已经遗忘的或者是以人格解体或非现实的方式经历过的。
预后转归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那些主要表现出分离性症状和创伤性特征的病人,他们通常经过特殊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第二种是那些同时伴有其他严重精神症状的病人,如人格障碍,情感性障碍,饮食障碍和物质滥用。他们一般恢复很慢,治疗可能无效,或者缓慢而具有冒险性;第三种是那些不仅伴有其他严重的精神症状,同时可能仍然和他们指控的虐待者生活在一起,这种病人的治疗通常费时且疗效极差,对于他们,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而不是人格整合。有时候,治疗可以使得一个预后极差的病人向着康复大步迈进。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症状可能有变化或减轻,但疾病本身不会自发缓解。药物会有助于缓解某些症状,但对疾病本质不起作用。所有成功的治疗都是使用针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特殊心理治疗,促成病人人格的整合,有些病人不愿意或拒绝人格整合,对于他们,治疗目标应放在促成病人的各个人格之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上,以减轻症状。这种治疗十分艰巨和痛苦,各个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暴露出病人所面临的危机,而病人对创伤性的记忆会感到痛苦。一次或多次住院可以帮助病人渡过困难时期,或者渡过其痛苦回忆时期。催眠可以用来了解各个人格的特征,促成彼此间的沟通,使得它们协调平稳。催眠也用来发掘创伤性经验,减轻它们的消极影响。有时眼球运动失去感觉和重新恢复试验(EMDR)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使病人回忆起创伤性经验,并将对自我的负性思维替代为积极的思维。
如果要达到将病人的人格整合,促成其和谐统一,恢复正常功能,完全消除症状的治疗目标,一般需要每周至少两次,持续3~6年的心理治疗。而人格整合是最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心理治疗有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安全感,稳定感,使病人足够坚强,面对创伤性经验和人格问题。对人格系统的发掘是为了计划以后进一步治疗。第二阶段,帮助病人回忆痛苦的经历,将对丧失和创伤的痛苦体验表达出来。当病人分离性症状原因被解除后,治疗进入最后阶段。这时对病人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进行连接,整合和修复。有些整合可以自发实现,但大多数需要对人格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筑,或者必须借助想象和催眠促成。整合完成后,病人还必须对其余留进行治疗。整合后的治疗十分必要,治疗次数虽有所减少,但不能完全停止。病人会将精神科医生看做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一如他们定期寻求内科医生的帮助一样。
一、对于“多重人格障碍”的了解。
美国精神疾病在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障碍”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的心理障碍。”多重人格的其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人具有两个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显现出来,每个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 本书中的卡姆,他的病情还未达到如此严重的境地,在他和他的分身中还存在着“并存意识”,即他的各个分身均能感觉到彼此的存在。另外DID在治疗中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其发病率并不高,但在治疗上却比很多其他精神疾病更难以治疗。既需要依靠药物以外的其他方法来治疗,也需要长期艰苦的持续治疗。
二、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重要性。
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来自家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健全的家庭和不遗余力支持他的家人是患者最大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们康复的基本条件。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是生命中最信赖的港湾,家人的爱、伴侣的爱、儿女的爱都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情感。心理学讲:但凡是在人困难无助,承受压力的时候,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当事人的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一个人在遇到事件打击时如果拥有他人的关心及有用的社会信息及社会支持,那么他的抗压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更好的抵抗压力。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有效缓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