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我对于金融学还是有所了解的。一般来说提到金融学我们就会想到金融与经济有关、与数学有关。当年由于数学没学好以至于对金融学这个高大尚的专业学科望而却步。但也选修过《经济学基础原理》、《宏观经济学》等这些传统金融学科知识。一般来说提到金融学我们就会想到金融与经济有关、与数学有关。传统金融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但是在股市里,为何那些有名的投资专家明明精通传统金融学的理论知识也有多年的投资经验,却也逃不过金融危机?更不用说那些学识不精的小散户在投资市场里论为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最近在得到平台里学习了陆蓉行为金融学后,我才明白了为什么传统金融学不能解释金融危机的 发生,知道了投资市场的动作还有其他运行规律。以下是课程第一节的内容
1、传统金融学从“应该是”的视角寻找长期均衡的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用“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具体的金融决策。
2、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无法战胜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战胜市场是可能的。
3、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认为人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
从一个笑话区别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
有一个人说,那边的地上有100元钱。这时传统金融学者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因为从理论上说地上不应该有100元,就算有也早被人捡走了。而行为金融学者认为是有可能的,于是跑过去看一下,果真有钱,便高高兴兴地把钱捡起来拿走了。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均衡来看,地上不应该有一百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
行为金融学认为,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决策,这会出问题。就像监管者面对市场时,不能认为市场从长期来看总是对的,就不管它了,要是早点干预市场,说不定金融危机都不会发生。
其实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思考问题,即我们在看待任何领域的事物时,“应该是”的视角帮我们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
例1:在投资市场里,一家好公司的股票“应该是”被市场反映了,则其“应该是”好股票; 而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判断,当这家好公司的股票被人们低估时,这家公司的股票当前就是好股票,当被人们高估时,这家好公司的股票当前就不是好股票。
例2:在小孩教育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当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长期表现,如果以此判断孩子的好与否则会对当下成绩不好的孩子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根本分歧
如果把金融学比作一棵大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而且越是根上的理论越基础。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则是从根上分开,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长成了两棵完整的大树。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其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大相径庭。
行为金融学的特点
行为金融学,在字面上是”由“行为”二字加“金融学”构成,“行为”取自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它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相比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贴近实战。行为金融学最适用的领域是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如今,人们常见的所谓“量化交易策略”,大多数都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
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课是如此的吸引人,因为它是一套关于认知和决策的完整课程。学好它后既可以帮助我们避开投资市场上的陷阱,达到盈利目的;又可以帮助我们预测金融市场作出正确的交易时机,还可以教我们正确配置资产科学合理提高财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