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是冬至日,此刻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饺子与汤圆了吗?
说到孝敬父母,你会想到哪些相关行为呢? 赡养父母、延续子嗣、光宗耀祖还是其他。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它象征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与文明,是为人的立身之本。
古有二十四孝故事,一则则感天动地的小故事告诫人们行孝会带来福报与功名。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似乎没有人不主张敬孝,对于流传至今有关孝的典故可若不追溯其出处,很难不会断章取义,曲解原意。
都知道孝,都在说孝,却鲜有人能准确说出何为孝,自己以为的孝是否真的是孝。
即使对孝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的教育环境对孝文化的灌输与传播似乎也比较薄弱,我们很多时候也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究竟何为孝? 从儒家思想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儒家思想中针对孝的定义也与当下的时代背景,人物场景相关。
如果将儒家思想中孝的定义与中医结合起来,无不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家也算是中医祖传几代,家族里从我爷爷辈开始从医,到我父亲这一辈也有50年了。
可到我们这一代,早些年叔伯家的儿子们也有继承父辈衣钵的,后面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继续。我们家里,弟弟和姐姐都是学西医,也就是家里没有一个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我时常半开玩笑半当真的劝父亲收个徒弟吧,或者劝诫父亲将可以标准化的治疗方子写下来,避免世代的中医沉寂或失传,那就太可惜了。
为此,父亲总是这样回复我:
现代人的病症和以往都不同,50年来接待病人无数,病症与病理也都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治疗方式,现在的病因复杂,开的药方也复杂,我也是不断积累、不断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阶段调整方子。
相比父亲而言我好像对祖传中医的执念更深,父亲倒是不以为然。
是的,每个个体都不一样。病因不同,身体基础不同,自然也就需要对症下药。而儒家思想中普适性的对孝的弘扬也是在某一固定人物和场景下开出的“药方”。
即:因为家庭不同,父母的需求也不同,只有自己去践行了,父母给予了好的反馈,这时对孝的认知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每个人对孝的定义来自自己做了多少。
即使儒家思想的孝没有标准定义,但还是总结了以下同样在特定的场景下开出的有关孝的“药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作为我们在践行孝文化的一种参考。
1. “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指除了生病以外,其他的任何事情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孝。为人子女就可理解为上学时不用父母担心学业好不好、毕业了不用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工作了不用担心找不到好的对象、结婚了不用父母操心你买不起房子,试着对照一下这几点我们有哪些做到了,哪些还需要重新审视下自己呢。
恐怕现在家庭中的父母一直在孩子结婚后还在操劳他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吧。如果从小我们能认识到何为孝并付诸于行动,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也就会避免许多让父母为之操劳的地方。
2.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指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敬父母就是赡养父母,养犬马也是养,如果赡养的过程中没有陪伴,做不到敬重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物质的供养固然重要,这也是让父母体面生活的一种方式,可只是如此是算不上孝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做到“敬”,而敬的关键就是能陪伴。
现在大家都为了生活压力或者更在意自身的自由时间,不愿为父母付出时间。父母年岁逐渐增大,此时更渴望享受全家齐聚的天伦之乐,对他们来说精神的陪伴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今天是冬至日,就特别适合在外忙碌的游子们与父母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那么陪伴是不是仅仅是伴随左右就够了呢,当然不仅仅如此。
现在大家都推崇高质量的陪伴,本身陪伴的时间就不长,在过程中就尽量做到手上、心上都了无牵挂,与父母真切的,用心的相处,对父母好心的叨唠也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家人,最好的脾气留给外人”。
曾经我也是把这句话作为提醒自己的紧箍咒,可意识到的时候痛下决心要修正自己的行为,碰到不耐烦的事情时还是会暴露原形,总是认为父母不会对自己的坏脾气心生芥蒂,所以总是有恃无恐。
今天我也想不厌其烦的将这句话提醒正在阅读的你。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这句话,与君共勉。
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不光体现在跟父母相处的日常点滴礼数,哪怕父母去世,孝也应该延续。
第一个要做到位的就是葬礼、祭奠。生前礼数周全、身后隆重祭奠,往后的很多年也要不忘初心延续孝道。
想到我家先生从9岁起,妈妈因病去世,从他长大成人后,每年回到湖北宜昌,不管多么恶劣的天气和崎岖难走的山路,总是和兄长、父亲去到300公里外的山区去他妈妈的墓前以厚礼祭拜,无一年例外,不由得从心里佩服他们父子的虔诚与长情。
4.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大部分孩子的心中,爸爸是大英雄,妈妈是最伟大的人,那一定是父母平时在接人待物的方方面面会耳濡目染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有天生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如果父母的行为是值得子女推崇和借鉴,那么就应该努力学习和践行,即使父母不在世也可在遇到任何事情时对照心中善恶的标准并仿效父母的行为,时刻问自己,如果是父母会如何做。
这种仿效父母行为的做法不能是三分钟热度,如能维持3年以上,则可称为孝。
5.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孝者,要继承父母未完成的遗志,要继续履行父母生前一直在践行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作为子女一定要试着问问父母这一辈子是否还有尚未达成的心愿,是否还留有什么遗憾,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协助父母去完成心愿。
比如我的父亲一直想要去毛主席的故乡去看一看,可见对于伟人的故乡父辈们应该是有我们无法理解的那一份情怀。
除了具体的事情以外,对于有多个孩子的父母来说,子女们和睦团结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共同期望的事情。即使父母已不健在,也要尽量在每年佳节时期,彼此相邀团聚,延续家族的兴旺与和睦,这种关系的延续也会继续温暖与滋养我们的内心,还会持续延续给我们的下一代。
以上,是近期在跟随华杉老师学儒家思想时其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关于孝文化的说明。相比于二十四孝的传奇故事,我觉得孔孟儒家思想中提到的这些具有普适性的孝文化解说更符合父母们的期待,也更容易践行。
虽然看起来都是些寻常小事,有一些做法也流传已久,可做到却并非易事。如果觉得难让我们一起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吧,避免日后追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