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振荣
文人天生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其实也想济世安民,可他们的力量很微弱,他们想用呼声来改变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从来都太沉重,他们扳不动。他们只能寄情山水,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书中。希望后人能理解他们,并将他们的理想付诸行动。可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他们创作时的艰辛与孤独。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刚开始也不想与书本为伴,他们年少时也渴望建功立业,但污浊的官场与复杂的人际关系迟滞了他们的热情,渐渐的他们心灰意冷,直至归隐山林。他们归隐之后心情是何其的孤愤与无助。他们想不明白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什么到头来竟是一场空,悲叹自己生不逢时,为什么不似别人那样肆意挥洒人生?其实环境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在人,有些人在文学上是天才,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像墙上的画,只可看,而不可触摸,一旦触碰,画便由于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而失去往日的色泽。他们在追求心灵净美的同时也升华了人生的价值。
他们在写作的途中也曾遭遇困苦与贫穷,可他们始终用一颗虔诚的心在苦苦的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世界。那个理想世界也许他们到死都看不见,可他们却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哀怨与荣华。他们或许惆怅,他们或许纠结于自己秉直的性格,但他们绝不会后悔自己当初曾为理想而奋斗过。因为他们自己宁可去追求一些得不到的美好的事情,也不会去接纳那些污秽的唾手可得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笑他们太迂腐,不懂的变通,可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文质彬彬,却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孤独与寂寞,几十年如一日的为理想而默默付出,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走进新时代,已经不会再有往日的刀光剑影,有的只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经济的繁荣带给文人的是无尽的愁思与荣辱,尤其是商业的崛起,更是给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力,现在的文人该向何处走去,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不停的尝试与商业接轨,可接轨的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会失去那种独特的韵味。只有文人保持自己身上的那种品质,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延续。
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