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余华的作品,是《活着》,整本书每一个文字都在刺激着泪腺,全书完毕,大为震撼,这本书一直在我的重读书单之中。后来又读了《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的文字风格,没有那么多的华美修饰,多的是简单的叙述文字,像夏夜月光下的长者,眯着眼,瞧着遥远的圆月,对围坐身边的少年们,讲述时光深处的故事;亦或者是编织些荒诞离经的故事,少年们不知,依旧听得入神。那个年代的历史,在虚虚实实之间铺展开来,或许无法从余华的文字之中知道历史的细节,毕竟那是史学家的事情,不归文学家管,但余华的小说中会悄悄的掀起历史的帷幕,以供我们窥见画卷之一二。他是一个叙述的高手,让我们与他故事中的人物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命运的起伏跌宕,于历史的虚实之间叹息。
可是《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这本,是他为数不多的散文集之一。这本书中,收录他曾经的演讲内容,收录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写作感悟,不再是借故事之中的人物去叙述。散文中没有了那些长篇小说的悲剧内核,而是在描述自己,从回忆中抽取出一个个的场景,慢慢地说、慢慢地品。散文集分为三个大部分,“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想·旅行”、“活着,为了讲述”。在“一个记忆回来了”中,他叙述自己的成长,回顾自己从杭州出生、在海盐成长、在北京写作的生活历程。生活着细密的轨迹造就了最后的余华、以及余华的作品。成长的、年代的苦难,被平淡的文字抹平成无声的叹息,和短促的回望。他成长于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混乱、慌张且略带荒诞的时代。在他的记忆中,游行、批斗如影随形。这些记忆映射进作品之中,凝结而成他的思想。那些荒诞、可怖的细节,子啊作品中以平淡、仿似本该如此的方式现身。在《医院里的童年》一文中,他写住在太平间对面的日子,写在死者家属的哭泣中成长,他感受到的是夏天在太平间的清凉,不是死亡。“就像慢慢旅途中的客栈,太平间以无声的姿态接待了那些由生向死的匆匆过客,而死者家属的哭叫声只有他们自己可以听到”。在《纵论人生,纵论自我》中,他回忆《活着》的写作感受,他要从福贵的视角去写,将苦难细细密密的缝进生活的细节之中,但是却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有时候,人生和写作其实很简单,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一个回忆回来了》
生活是那么的强大,她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 ——《爸爸出差时》
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万张开的嘴巴构成的,我不知道是喜是忧。——《我的第一份工作》
在“文学·音乐想·旅行”一辑中,川端康成、卡夫卡、博尔赫斯、三岛由纪夫这些文学史上璀璨的名字,就是余华写作的灯塔。音乐、文学、色彩都在影响着他写作的风格和方向。
假如文学里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作家的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我的书游荡世界的经历》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是两座博物馆,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文学上曾经出现过什么;而不是两座银行,他们不供养任何后来者。——《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
人们所以要解释灵感,并不是他们知道灵感,而是他们不知道。——《灵感》
在“活着,为了讲述”时,他写家庭价值与个人价值,写马原的追逐,“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感叹正是来自于马原新书的感受:“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他写到自己在日韩出书的经历,在国内畅销的《活着》,在其他的国家未必会有同样的反响。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的小说多少带着些荒诞的意味,他的散文中依旧可以看多,那个时代的荒诞、混乱,或许这是那个时代的色彩。读他的作品,我总是想更加热爱现在平静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