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养伤期间,张仪考虑最多的是:下一步到哪里去?
楚国是待不下去了,昭阳根本就不是自己期待的那种能慧眼识珠的贤臣,虽然没有从自己身上搜出玉璧,可他品行不端的名声已经在楚国传来,一定与昭阳有很大关系。
那么,回魏国吗?这也不在他考虑之中。
张仪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家道中落后宗族的冷漠和白眼,学成归国后被那些位高权重者的蔑视和冷落,让他知道在魏国不会有出路。世家大族们的势力已经逼走了吴起,逼走了商鞅,就连显赫一时的庞涓又何尝不是在这些人的掣肘下疲于奔命,落得个兵败身死。这样的朝堂怎能接纳他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呢?
他这次离开魏国时就曾发誓,不混到功成名就绝不回国。
那么,看来只有去齐国了。纵观天下诸侯,似乎只有齐楚魏有雄厚的实力基础称霸天下,齐国最近在齐威王的治理下也是日益强大。可是,齐国已经是人才济济,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吗?
与身体上的痛苦相比,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似乎更令人煎熬。张仪此时还没有听说过那位素未谋面的孟轲老夫子说过的一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如果他此时听到这句话,一定不会笑这位固执的儒者,而是把老夫子引为平生知己。
这时候,一位前来探病的朋友无意中告诉了他一则消息: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在雕阴大破魏军,斩首八万,魏将龙且被俘自杀。
这消息像闪电一样劈中了张仪。
秦国,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大了?
秦国地处函谷关外,历来被关内诸侯视为野蛮人和化外之民,国风野蛮粗鄙,顽劣不堪,靠着平王东迁时立了点功劳被赐给了一个子爵,勉强算是接受了王朝教化,却从来被中原诸侯看不起。当初秦穆公时国力强盛,曾插手过中原事务,可惜遇上了晋文公。与晋国争霸不利后,秦国的目标转向西方,吞并了十几个夷狄小国,开疆千里,秦穆公也因此称霸西戎。
可是,这样的贤明君主死后竟然把朝中所有贤臣全部殉葬,完全体现了野蛮人的风俗,国力从此一蹶不振,五十多年前,更是被名将吴起的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彻底丧失了河西之地,从此被魏国牢牢地封死在函谷关内,不能踏进中原一步。后来,据说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去了秦国,大变其法,可是,消息闭塞,也没有多少信息传出来。
难道,商鞅的变法真的让秦国脱胎换骨了?
本来在张仪的蓝图里没有秦国的位置,此刻,他发现了自己的疏忽,反而兴奋起来:
如果秦军能够大败魏军,证明这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尽管天下地形早已烂熟于心,张仪还是在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在鬼谷老师那里看到的山川地形图,马上意识到只要秦国有一定的国力,凭着易守难攻的地形,再加上自己的谋划韬略,一个西方的巨人将会令中原诸侯颤抖。
那么,就去秦国!
公元前329年,张仪离开楚国,前往秦国,迈开了他搅动天下风云的第一步。
6
根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的记载,张仪适秦是当时已经身佩六国相印的同学苏秦一手安排的,目的是配合苏秦的合纵政策。师兄弟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玩弄天下诸侯于股掌之间,呼风唤雨,叱咤朝堂,取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完全就是一部情节曲折,惊心动魄的电影大片。
可是,事实证明,史书记载这段很值得怀疑。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文字和考古等手段记录下来的的人类曾经的社会活动。可是,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特别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更是因为各种原因充满了谬误、错讹和人为的修饰篡改。
这一点,就算以客观公正闻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也不例外。连带着战国策和司马光也跟着错了下去。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在读书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和辨别,才不会被历史的迷雾遮住了双眼。
就以苏秦张仪为例:建国后出土的马王堆汉墓里发掘出的汉代帛书《战国纵横书》里明确记载了苏秦和张仪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就算是《史记》里边张仪和苏秦也根本没有在政治上交锋的记载。
张仪于公元前328年相秦,而苏秦于公元前287年才登上历史舞台;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两者之间差了一代人,他们并没有发生交集,更没有精彩的师兄弟纵横大战。与张仪的连横术抗衡的另有其人,苏秦的很多事迹其实是他的事迹,这人就是人称“犀首”的公孙衍,也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现在的历史学家们也大多数同意了这个论点。
正是这个公孙衍,成为了张仪的一生劲敌。而随着张仪的入秦,他和公孙衍的第一次交锋很快就来了。
7
来到秦国的张仪并没有急于求官,而是花了一段时间熟悉秦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社会制度。
张仪发展,经过商鞅教化的秦人基本上抛弃了夷狄的风俗习惯,勇于公斗,耻于私斗,军功爵制度下的秦人打起仗来人人拼命,因为这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地位的唯一出路,留在家中的老人妇女都是早出晚归,辛勤耕作,这是改变命运的另一条出路。以耕战为国本的秦国一派欣欣向荣,完全没有魏国和楚国那样奢靡堕落的风气;朝堂上也大多是些才能之士,也不像魏国那样被身份高贵却昏庸无能之辈占据。
这是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这是个朝气蓬勃的国家,这是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国家,如果当权者能正确引导这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不让它走入歧途,未来的天下必将属于秦国。但是,秦国这一切也恰恰不容许诸侯,一个不好,它就会被诸侯们联手扼杀,所以,指引这个国家前进道路的人舍我其谁?
准备充足的张仪晋见秦惠文王,其实这时候秦惠文王还被称为秦惠文君,为了方便,我们就称他为秦惠文王好了。
张仪凭着他的口才和见识,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被拜为客卿。
客卿其实是个闲职,就是国家当做贵客把你供养起来,你可以随时对国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一旦有功,才会进入国家正式编制。这也是当时大多数诸侯国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通行办法。
秦国客卿的身份比起楚国令尹的门客身份已经高了很多,可是,志在必得,早就瞄准了最高执政位置的张仪怎会满足?
不久,他就上书秦惠文王,矛头对准的就是此时在秦国炙手可热的权臣,大良造公孙衍。
8
说起秦国,大多数人熟悉的是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秦孝公和商鞅;熟悉的是雄才大略,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嬴政;却往往忽视了继承秦孝公和商鞅的遗志,让秦国不断强大,历史上第一次向诸侯们亮出獠牙,直到秦国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的秦惠文王和张仪。
秦惠文王名叫嬴驷。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商鞅以他犯法为由,割了他师傅公子虔的鼻子,太子的位子几乎不保。后来秦孝公去世后,嬴驷继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商鞅,用的还是极为残忍的车裂之法。这一举动令那些被商鞅之法约束的喘不过气来的旧贵族们欢欣鼓舞,全力支持嬴驷。
正当那些旧贵族们翘首以待,等着新君发布废除新法恢复旧制的时候,坐稳了君位的秦惠文王却没有了下文。
很久以后,那些旧贵族们才知道,他们遇见了一个比孝公更厉害的君主。
秦惠文王杀商鞅,只是稳定舒缓一下那些依然有很大势力的旧贵族们的怨气,可他清醒地知道,商鞅的人可以杀,颁布的法令却不能改。做太子这些年,他清楚地看到了商鞅之法是怎样使一个野蛮贫穷的弱秦变成国富兵强的强秦的。秦惠文王考虑最多的是怎样让秦国称霸,商鞅的法令怎么能改呢?
除了继续贯彻商鞅的法令,秦惠文王非常注意提拔有才能的人,公子华、樗里疾(读楚)、司马错这些年轻人纷纷掌握了重权。可是,这还不够,他最渴望的是得到一个商鞅似的人物,能为他经略天下的盖世英才。
这时候,他发现了公孙衍。
公孙衍是魏国人,他也是在魏国发展不顺利,于是来到了秦国,经过交谈后,秦惠文王大喜,认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商鞅,特意拜公孙衍为大良造。大良造这个官职就是当初商鞅开始变法时担任的官职,可见秦惠文王对公孙衍寄予了多么大的希望和认可。
公孙衍果然不负重望,几年间屡败魏军,最后在雕阴会战中大破魏军,斩首八万,经略河西三十年的老将龙且自杀。
河西之地是指函谷关以东黄河以西之间的大片土地,是地处关中之地的秦人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和立足点,不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这片土地本来属于秦国,可是,三家分晋后,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盯上了这块土地,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秦人素来就以彪悍野蛮打仗不怕死著称,可在河西之战中却屡次碰的头破血流,因为,他们很不幸遇见的是中华第一名将吴起。
吴起这个名字很可能已经不那么响亮了,可他绝对应该名列中华名将榜第一位,得分率远超白起、韩信、李靖、郭子仪等人。他一生大小数百战,而且这些战斗大多是以少打多,战果是:全胜!
秦人不甘心丢掉河西,起倾国之兵五十万与魏国决一死战,结果被吴起带着五万魏武卒大破之,彻底丧失了河西之地,被魏国牢牢地按在函谷关内不能动弹。
这一占就是几十年。虽然后来秦国也组织了几次反击,但效果不大。
这次公孙衍的成功,虽然有魏国国力下降,主力兵团被齐国桂陵马陵两次会战歼灭等原因,可是公孙衍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直到接到了客卿张仪这封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