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南方者,丙丁之位。天阳在南,故日处之;人阳亦在南,故七窍处之。
相见乎离,即广明之谓。且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其输上在于大杼。
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圣人中身以上,阳明为表在前,故曰广明。太阴为里在后,故广明下名曰太阴。冲脉在太阴之下,故称后曰太冲。太冲脉下,次有少阴,故曰少阴为地,以肾最居下故也。
肾脏为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一合之经气也。足少阴之脉者,肾脉也,起于小指之下,邪趣足心。足太阳之脉者,膀胱脉也,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由此故少阴之上,名太阳也。
太阳之脉起于目,止于足,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故曰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