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遇到了一个很另类的老师,他反传统反理性,言辞激烈又一针见血,我在他讲授的第一节课上心跳加速,直到下课心情才慢慢恢复了平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看问题的角度很新颖,往往是在打破约定俗成,犀利的可怕。我们童年熟悉的《小兵张嘎》,在我们看来那只不过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时候,他指出那里面所存在着鲜明的阶级性,为什么所有的人最后都会选择抗日,身为商人的乐乐的父母、平民百姓的嘎子和英子、民间小艺人的胖墩以及弃恶从善的胖翻译官,这里面就充斥着主流意识形态。另外,他还指出《武林外传》其实是一部有着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电视剧,剧情存在着许多现代元素。老师一提出这个观点,我就自然而然想到好像情节中确实出现过现代人介入的场景,有一次莫小贝梦游到了影视城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印象最深的是正值过年的时候,我妈刚好带回家一些奶糖和瓜子,喊我们都没有回应,因为我和姐姐弟弟正在盯着电视看《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和郭芙蓉吵架,有点像游戏pk时的场景,提问问题会计时,回答错误会失血,那时候满格绿的部分就会出现一点红色的,看得我们乐的不行,即使有奶糖瓜子也急急忙忙的往嘴里塞一个奶糖之后又磕起一把把瓜子,这一过程中,眼睛还是舍不得离开电视。所以,听到老师评判《武林外传》时,还是会惊讶他竟然能够从其他的角度评判问题,看出那些我们只是认为好笑有趣实际上却蕴含深刻的道理的问题来。
所以,当他后来为唐明皇和杨玉环平反时,我也就见怪不怪了。他说:“其他人说唐明皇是一个昏君,我倒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试想一个男人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女人?单单靠美貌是远远不够的。他喜欢杨玉环是因为杨把他看成一个“人”,而不是仅仅把他当做皇帝。所以,历史上仅仅评价他是昏君是不公平的!”老师说他在看《万历十五年》时哭了,他一个大男人竟然哭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身为一个皇帝连自己最喜欢的女人都保护不好是多大的痛苦啊!万历皇帝真心喜欢的是郑妃,但他生的时候想册封爱妃为皇贵妃而受阻 死的时候也不是郑妃陪着他,他心里该有多么伤心啊!皇帝连爱情都享受不了真的很令人痛心。
所以当我在假期去找我的小伙伴玩的时候,她让我看她的书架,并答应让我借书拿走看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犹豫的就选择了《万历十五年》。因为我想看一下能让一个男老师哭的书有多么震撼人心,我是冲着老师口中的所谓的万历皇帝与郑妃的爱情去的。
但是我并没有从那本书中体会到那些痛彻心扉的爱恋,我看到的《万历十五年》是用“阴”“阳”二字写成的。
比起老师说的万历皇帝的痴情我看到的更多是作为九五至尊的无奈,以及万人之上背后的不自由。
当他贵为皇帝时,仍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为人子的不自由。万历皇帝下令修葺装潢生母慈圣皇太后的宫室,竣工后,母亲的感谢不是用亲切的口吻加以表达,而是请学士写一篇文章,在皇帝下跪时逐句诵读,为的是对全国臣民起表率和感化的作用。当一个儿子孝敬母亲都成为一种形式,那还有什么亲情可言;当他贵为皇帝时,却不能享受平常人家夫妻的恩爱,为人夫的不自由弥漫开来。当他一心想册封爱妃郑氏为皇贵妃时,遭到群臣的阻挠而不得。那些臣子又怎么明白他的心意,而他虽然贵为人皇,却仍要默默地接受群臣的建议来满足他们大部分人的要求,压抑自己的渴望来求得朝廷局面的安稳与太平。他做到了让大部分人满意,那他怎能令自己幸福呢?;作为皇帝,自然衣服材质是最好的,穿戴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那华丽的衣服包裹下,又是怎样一副受拘束的身心。冕上的珠帘在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很不舒服,可他能做的只是默默忍受这一切,义无反顾地戴上这形式的镣铐,做到不轻浮不造次以端庄示人;参加亲耕时,又拿着很尊贵的农具在年间做样子,如同演一场提前排练好的戏码。有什么实用的价值没有?毫无疑问,并没有,只不过是鼓励民心罢了;在册封郑妃这件事上受阻,在立皇三子常洵为太子这件事上同样不能自己作主,使他心爱的女人悒郁寡欢。为此他甚至赌气十年,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礼。但他最终又一次因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屈服。但是他的屈服是带着仇恨的。从此皇帝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但他仍然是皇帝,只不过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皇帝名义上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但是万历皇帝多年来受制于文官集团,处理政务时摒弃个人的意志。虽然他有充沛的精力,但是并不能作出积极的创造,皇帝的苦闷是历史的悲剧。这些痛苦强加于他一人身上,那是多重的负累啊。
最后万历皇帝死了,我想他是带着深深的恨意离开这个世界与那个朝代做最后的告别的,因为他生的时候不能随心拥立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儿子,死的时候睡在自己身边的也是自己并不喜爱的皇后。那么,皇帝该变成一个多么冰冷的一具尸体啊。
看着万历皇帝悲惨的一生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末代皇帝溥仪,他同样也是一个傀儡皇帝,政事由群臣做主,听从他人把持朝政,甚至就连喜欢的人也听任他人的安排。皇帝溥仪第一个圈中的人是文绣而非婉容,溥仪觉得文绣长的很有趣,对她的初印象很好,但最后的决定还是立婉容为皇后。但溥仪在爱情上还是比万历皇帝幸福的多,因为溥仪兜兜转转的一生毕竟有心爱的人相随,无论是文绣还是婉容,还是李淑贤,毕竟那些女子都让他称心。
做皇帝固然不易,但是做臣子更难。好歹皇帝位高权重,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而臣子的性命并不能得到任何的担保。所以,即使是在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清朝末期,臣子的地位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申时行虽然是举行经筵的负责人,但是他内心也同样的憎恨这令人折骨伤筋的节目,他对经筵的反感也并非在旁人之下。他在文华殿前的花岗石上,匍匐了这么多次,以至熟悉了每一石块的特点。这完全说明了申时行坚持主持经筵节目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无聊之极,就像冉阿让被囚禁19年之久熟悉了监狱墙壁的每一块石头,也像肖申克所说的“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也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怀里揣着鸟、刑期满了却千方百计想继续服刑,并且出狱后第二天清晨就上吊的那个老头Brooks。这就是体制化。
但是就像老师说的形式在某种情况下不可缺少一样,象征也不一定是虚伪的。如果所有参加人都相信这种象征,并决心以行动促其成为现实,那又是何等壮大的力量!所以,有些时候形式也很重要,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形式。
张居正,身为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万历首辅,是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当政期间对明朝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改革,使明朝国库充盈,军事强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开创了著名的“万历新政”。他被后世赞为“宰相之杰”,但就是这样一个居功至伟,生前无限风光的人物,却在死后不久惨遭学生万历帝抄家,一世功劳美誉,瞬间化为虚有。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生前生活奢侈,贪赃枉法,枉为人臣,表里不一,严于律人等多项罪名,他的家人也都惨遭杀害,无一例外。
海瑞为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但同僚中的批评者却认为他奇特、怪癖而执拗,想方设法抑制他升官,即使他升官了大部分也选择自己提前隐退,不想与他共事。或许这就像古人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是批评者并没有了解体会到他和张居正那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他们只不过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一种治国理念,使帝国能够纳入他们的政治规范之内。
戚继光是一名孤独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他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取得功不可没的功勋,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介武夫,更重要的是深谙政治的黑暗。他也会随波逐流向张居正进献“千金姬”,使用适当的政治手腕来达到正当的目的。另外,从他为自己的私宅命名为“止止堂”,就可以看出他谦抑自持,愿意在虚静之间得到吉祥。他的文集起初称为《愚愚稿》,也可以看出他的谦虚内敛。但戚继光所建立的“戚家军”威震天下,也说明他的将军实至名归。但是在那个文官把持朝政的年代,武官下令都得听文官的指挥,戚继光命运处境的尴尬就不得而知了。
李贽,一生遭遇也十分坎坷。他因钱财有限,拒绝带妻子一起返回泉州,三年后再聚首,发现他两个女儿因当地饥馑,营养不良而死。他与妻子“秉烛相对,真如梦寐”。这样说来,他的悲惨遭遇倒像极了杜甫,杜甫也同样因钱财不足而把妻子和儿女放置他乡,而杜甫往奉先省家后,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他也曾写过一首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来纪念小儿之死,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可见杜甫与李贽的遭遇确实很相像,他也同样写过一首诗与李贽与妻子“秉烛相对,真如梦寐”的情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曾写“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见李贽与杜甫确有心有灵犀相通之处。
但贯穿《万历十五年》一本书的还是“阴”和“阳”二字,目的是为了求得皇帝与臣子的关系的和谐,皇帝政治清明,臣子官运亨通。君和民的和谐,君以民为本,爱民如爱子。民以君为天,安居乐业。
但是阴阳平衡的来之不易,历史存在着太多的变数,太多的未知。
感谢老师提及到《万历十五年》,让我能够了解到之前从未涉及的层面,思考一下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不管是历史还是人,都不会只有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