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无意间,发现苍南有金乡卫古城,有着历史的沉淀,令我一下子来了兴致,说走就走。

原本看天气预报有雨,可浙南的天气,似乎天气预报也拿它没办法,尤其是这台风期间,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是什么天气。我们到达金乡卫的时候,阳光烤得人生疼,刚下车,一股热浪迎面而来,而一抬头,魁星阁映入我的眼帘。

此刻几位老人正在树荫下纳凉聊天,紫薇花如粉色的朝霞,映照在她们的脸上,温馨而美好。小河之中,各种各样的鱼儿探出脑袋,黑压压的一片,当我走近,它们立马打了个挺,跃入水中,机敏性十足。小宝被这群鱼儿吸引,将头埋在护栏之上,守株待兔一般凝视着水面,丝毫不顾我的步伐已悄然来到了魁星阁。

魁星阁,是承载着金乡的数百年岁月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位于金乡镇西门水门洞上。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八年(1793年)重建,数百年来守护着这片土地。古阁虽仅两层,却尽显古朴典雅:阁顶飞檐灵动,下层青砖拱砌的水门深邃清幽,外接护城河、内连城内小河,有“一勺融百代”之誉。这里曾是学子祈福、百姓祭祀的场所,水门更兼具实用功能——平日供粮草人员进出,战时则成守城屏障,如今仍是金乡珍贵的历史印记。伫立在水门之前,感受耳边传来的喧嚣,仿佛,百年前它繁忙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漫步悠长的巷道,并排而列的民居之中,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有历史感的老屋,星星点点,宛若散入人间的星辰,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正慨叹之际,来到了城墙脚下,在这里,我得以一窥金乡百年前面貌。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没想到,我兜兜转转竟然来了李白笔下的“瀛洲”,这令我惊喜万分,仿佛循着李白的足迹,千年的文脉,此刻悄然搏动。金乡,古称瀛洲,宋代时设“金舟乡”;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奉旨筑城置卫以抗击倭寇,由此改称“金乡卫”。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底蕴的古镇,它更是有着630多年历史、硕果仅存的镇级抗倭卫城。作为明代东南沿海重要的抗倭军事卫城,与天津卫、威海卫等同列“明代沿海十大卫”。古城布局呈“田”字形方格状,设四门及水门,城墙、护城河等军事设施完备,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我没有想到,在东南沿海,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镇子,虽然如今落寞,但它曾在历史里鲜活过。

从龙金大道进入西门大街,世俗的画卷铺展在我的眼前,我努力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寻觅到历史的痕迹。广场正中间,戚继光的雕像赫然在目,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在这里, 他曾留下了他的抗倭足迹,在浙闽主持抗倭期间,高度重视金乡卫的防御作用,对其军事设施进行了强化整饬,完善城墙、炮台等防御体系,提升卫城的抗倭能力。

正直中午,街道人迹寥寥,偶尔有人骑着三轮车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店铺大多数是关闭状态,不知是我来的时间不对,还是平时就是这般,原本应该热闹的镇子,却显得如此安静。路两侧的房屋为仿古建筑,但保留着一些浙南传统的长排屋,低矮的房屋,装饰着精美木雕,屋顶之上,野草盎然。在这群现代化的建筑里,依稀着的几幢老屋,是另类的存在。街道两侧紫色的三角梅,缠绕在房檐,倒是增添了几分韵味。

可真正的古迹,有历史感的东西,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我随意走进一家点心店,向老板打听附近有什么热闹的、好玩的地方,他们兴奋地对我说道:“你去朝北张家去看看,里面热闹的!”听此,我再次振作精神,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来到了“朝北张家”。

金乡朝北张家是苍南金乡城内的名门望族,其宅院更是金乡古宅的代表性存在。家族渊源可追溯至康熙年间,衢州人张国用随清军驻守平阳,三藩叛乱平定后携家眷定居金乡城外珠明岭下,成为张氏始迁祖。至雍正年间,后裔张昌德迁居金镇西堡(今金乡西门朝北张家),其妻褚氏治家有道,带领子孙艰苦创业,让张家财业兴旺,在城内站稳脚跟。

这处宅院坐落于狮山之麓,与朝南张家同属张家大院(又称淑园),坐南面北,由台门、正屋、后厢房构成院落。正屋建于块石叠砌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十二架七柱,院内还有一口块石垒砌的方形水井,尽显古朴格局。张家后裔人才辈出,如善诗精琴的张陶,常与师友在院内沁芳亭雅集。清末民国时期,张家部分宅院售予沈、徐两家,其中沈泰丰与徐元大共用“大夫第”台门。2014年,随着金乡镇卫城古民居修缮工程启动,朝北张家部分建筑得到修缮,总体结构得以完好保存。

进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属实令我吃了一惊,犹如跨入了另一个空间似的。院落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布局,庭院深深,曲径通幽,每一处都用心营造,打造了世外桃源之地。每一个角落,都能拍出绝美的照片,我想爱拍照的宝子们,可以感受一番。兜了一圈,肚子咕咕直叫,我意犹未尽地走出。

来的时候,听到很多伙伴说金乡有许多美食,令我这个吃货蠢蠢欲动,可来到这里,却发现时间不对,大多数人家关门上锁,连我最想吃的金乡百年猪蹄,也没有吃上,最后只得路边随意买了一份猪蹄,不知道是不是我太饿,竟觉得也不错,放上一点我爱的辣椒,软软糯糯,肥而不腻。

这次的金乡之行,有失落也有惊喜,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尝尝那百年的猪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