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结合IB图书馆教师的工作背景和所接触专业教材出版社的资深课程顾问(主要的内容是研究各种英语教材,然后根据客户使用教材的疑问,提供诊断式的培训和咨询。后来随着职位的发展,主要工作变成将为全球市场设计的英语课程做本地化的包装、增补以及落地的方案设计者)的精辟分析总结出对于英语教材的一定认知。纯干货内部资料。
英语课程的种类根据学习环境分,可以分为EFL, ESL和ELA;根据课程目标分,是EGP, EAP和ESP。今天我们就来进入到具体的细节,如何来去看懂和评价一本EFL的EGP教材。
如果拿过来一套教材,你主要看的是大纲、词汇量、语法结构、达到的出口语言水平,那么你就走偏了。关于看教材,我总结出了“十二看”,也就是看教程的十二个角度。你可以根据你的目标,在这十二项中做优先级的排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出适合你的教材。
1. 看Main target
当拿到一套EFL的教材后,首先要看的是它的main target。也就是说,这套教材主要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有的是用CEFR的某一个band来做目标描述,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套教材要交付的是一般生活场景下的英语运用能力,因为CEFR就是由各种can-do statements来构成的。can-do statements指的是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描述。有的课程除了CEFR之外,还会用21世纪能力框架来描述,于是我们知道,这本教材除了语言使用目标,还有思维、意识等等的软性能力目标。但是,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教材。封皮写着CEFR,但是里面的大纲都是以语法结构为主线,单元内部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语法的准确性服务的,很少有英语应用的环节。那么,这本书其实是以知识学习为导向、而非语言技能为导向的教材。
2. 看主线
一套教材除了看封皮上写什么,还要再看看它的主线是什么。所谓的主线,就是正本教材是围绕什么展开的。有的教材是故事主线,story based,比如HHH。整本书讲一个故事,每单元都是一章,学完了故事也就读完了。它的优点在于趣味性很高,很容易抓住孩子的兴趣;缺点在于所有的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点,都要依附于故事。由于故事体裁的单一性,很多关键的内容很难做到自然呈现。所以你会发现,HHH教材中,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版块,每单元还要再添加几个版块来呈现故事中无法承载的内容。
除了故事以外,比较常见的主线是场景,theme-based。比如第一单元是in the zoo, 第二单元是at school,第三单元是I love food. 场景主线的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是在场景中运用的,从特定场景中来的语言,使用时必定匹配相应的场景。这其实解决了很多语言学习者学了语言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的问题。
另外还有以tasks为主线的。每一个单元,要完成一个任务、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说theme-based的课程目标是孩子们在日常场景中的交流能力,task-based的课程目标就是孩子们用英文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孩子的要求更高了一个级别。
还有一类课程,是inquiry-based learning,以提问问题为主线。整个一个单元就着一个topic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最终引导孩子们对主题做到深度理解。这与IB课程的异曲同工。IB是全球认可的一种国际课程,最开始是为了驻外外交官的随行子女学习,以便于他们长大以后可以对接本国的大学教育体系。IB不针对特定国家的大学,但是却受很多国家的大学承认。现在很多国际学校使用的都是IB课程。
所以,看课程的主线,也就是课程开展的逻辑,有助于我们了解它到底培养的是什么能力。如果一个课程的主线是语法知识的展开和深度学习,那么这是典型的以语言知识为目标的课程。它更适合需要系统学习英语的成年人,而不是以运用语言为目标的儿童。
3. 看教学法
既然是看英语教材,那么必不可少的是要看这套教材中所使用的教学法。我之前介绍过几种主流的教学法,例如audio lingual,grammar translation和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最近discovery approach和我们刚刚提到的inquiry-based learning也非常流行。教学法和教师的交付能力非常相关。我以前见过国内很多机构、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无论拿了一本什么样的教材,都会把它讲成grammar-based的新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的交付手法没有与时俱进,教材的设计也无法落地。
4. 看流程
评价一本教材,还可以看它的Procedure,也就是流程。我见过一份小学教材,它的单元结构分为8个lessons,Level 1的第一步上来就是读写,听说要安排到lesson 7和Lesson 8,也就是最后两课。我非常难以接受。小学阶段的孩子,虽然是需要开发读写能力的时候,但听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在起始的小学前半段,听说更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技能。并且,顺序上要先通过听说打开话题与语言适应度,再纵深发展到读写版块。这套教材的procedure设计,是典型的重读写轻听说。
5. 看Techniques
Techniques也是看一本教材设计好不好的一个角度。所谓的techniques,就是实现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具体方式。比如说,我想让孩子对颜色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认知这几个颜色单词的层面上,还想让他们能够用颜色去探索和表达,那么我的设计环节就不仅仅是指认图片输出颜色的词汇,还需要设计探索和表达的活动。比如,用颜料来滴染布料、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混合捏出新颜色。这些结合动手的活动可以更深程度上刺激孩子的大脑和认知,并且创造使用语言的自然情境,孩子们可以主动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跟读。
说完了以上这些标准,最后我再看的才是这套教材中所涉及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所有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服务的,他们本身并不是目标。
6. 看Topics
由于现在的教材越来越先进和全面,还有更多的方面可以让我们参考。
Topics,很多的教材会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主题,比如动物。仅是动物,就可以分为zoo animals,sea animals,farm animals和pets等等。靠谱的出版社会定期做孩子兴趣调查,确保课程内容和孩子的兴趣点最大程度的贴合。
7. 看Focused Skills
Focused skills是指这套教材在听说读写这几项技能中的亮眼特色。比如,有的教材的focused skill是reading,有可能整个教材的主线都会是按照reading的技能一点点展开的。有的课程配了专门的写作线,每个单元都会有版块专注练习写作能力。
8. 看Illustrations and Photos
是指教材中的插画或者所配的照片。有的教材中插画特别多,照片比较少,其实这是不利于孩子认知真实世界的。好的教材中的照片不仅能达意,而且可以对整套教材起到点睛的作用。
9. 看认知线
Cognition,是指教材中的认知线在和孩子们水平一致的基础上,还能有发展。回想当年我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的英语教材,李雷与韩梅梅,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是很感兴趣?那是因为那套书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都在小学程度。一旦认知水平脱节,失去的是动机,而这是学习的最核心要素。
10. 看Assessment(测评)
一套好教材一定配有完备的测评体系,既包括过程性的也包括终结性的;既包括每个细分skill的,也包括整体holistic的;既包括不同级别的placement test,也包括在同一scale(通常是CEFR)上的placement test.
11. 看MODE,即学习模式
一套课程的模式可以有很多,到底是offline,还是online,哪一部分offline,哪一部分online,哪些集体学习,哪些自己学习,一套好的课程是都可以有这些场景的定义的。
12. 看Components
Components,也就是课程中除了主教材以外的其他构成部分。
先是老三样。Audio,是配套的音频,是指课文、故事、单词等等文字部分的音频。Workbook是练习册,teachers book是教师参考书。这三样是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会配备的,有的教材还会配备几个版本,比如audio分为英音版和美音版,workbook分为技能练习类和知识练习类的,teacher’s book分为教案类和教学指导类。
Music,现在几乎所有的儿童英语学习内容都包括了music,像songs,chants,有的还配了MV。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好的音乐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应用目标语言,更可以帮助做更好的发音练习。可惜的是,并不是每套教材都把music的作用看得很高,很多情况下,music都是一个摆设,为了语言学习而music,他们更看重的是music中对于目标语言的呈现,而不是孩子们engage的程度。好的教材,会请专门在童曲童谣领域的团队来制作songs,chant和MV。孩子越喜欢越爱唱,越爱唱语言越进步。
Video,包括故事动画、小卡通片、小纪录片和情景剧等等的形式。现在的很多教材,每单元都有漫画形式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通常都配有动画片。还有基于每两单元知识点的以教材IP为主角的开通片。前者的内容和书中一模一样,后者会适当添加创作。小纪录片通常是为了给语言创设更现实的场景,基于每单元核心内容而制作的小小纪录片。比如当讲到了颜色的时候,可以设计一段video,在菜市场中寻找不同颜色的蔬菜,在大自然中找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在家中找到不同颜色的物品等等。情景剧是另外一种创新,类似于老友记形式的小情景剧,通过主人公使用目标语言来制造各种笑点,引得观众大笑来增加喜剧效果。这些都是用video的形式来增加语言使用的场景、制造语言的娱乐元素,增加孩子学习语言的动机。
Readers,语言学了是要用的,但是课文中通常提供的都是学习场景,很少有使用场景。配套的读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方式。通常配套的读本在主题、语言难度、认知层次等等方面都有匹配。
Game,是指配套的游戏。以前的老教材会配一些例如bingo游戏、boardgame、小卡片之类的纸质版游戏。现在已经上升到了电子版游戏。有functional的,例如连连看来做单词的音形意的匹配;有theme类的,类似于超级玛丽那种用英文完成各种任务的场景游戏。现在的平台不仅有PC段、web段,还有基于手机和ipad的mobile端。未来还会有更多技术元素融入,学与玩可以更好的结合。
教具和手工。有的教材会给老师和学生配备丰富的教具和手工包。
课件。有的教材会配备PPT形式的课件,有的则基于互动白板技术提供各种互动功能的E-book,有的也叫Active Teach,相当于集合了音频、视频、互动游戏、白板功能的教学软件。
说了这么多,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挑选教材,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能力方向还是知识方向;用多久的时间、多大的频率来实现这个目标;课程适应于什么模式、什么场景。这些元素弄清楚以后,再去看知识点这些细节的内容。
最后我想说,教材是适用于学校的学习场景,不适用与家庭场景中。有很多妈妈问我应该在家里给孩子讲什么教材,我都会告诉她们,家里不需要上课。家里需要创造的是更加轻松和温馨的语言使用场景,而不是学习场景。所以,在家里,建议爸爸妈妈们多带孩子唱唱教材中的歌曲和童谣,多读一读英文的绘本,多看看配套的MV和卡通片,甚至陪孩子多玩玩配套的电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