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应该到思维的源泉中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教给儿童思维。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还应贯穿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到抽象。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需要,应当逐步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个漫长的过程,运用绘画手段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绘画的直观性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解答习题时试着让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保证了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平时在教学中总是强调让学生把重点语句画出来,关键词圈起来,却很少提倡让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提倡让学生用画的方式解决,一般是一些数量关系式理不清的题型。(相遇问题,盐水问题,一样多的问题等等)
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线段图,判断其中的数量关系。能把应用题画出来,答案就蕴含在不言之中。
当我看到把尝试应用题画出来的方法时,不仅为这个方法赞不绝口。猛然想起五年级上册某页的思考题,因为题中关系不太好理解,也没法画出线段图。我运用把文字信息提炼成数学语言的办法,说到底就是写成了数量关系式。当时也是很多人都似懂非懂,反应快的同学早已学会。那道题目已知条件是买3支铅笔和2支圆珠笔共花了多少元,买2支铅笔和3支圆珠笔共花了多少元,问题是求圆珠笔和铅笔的单价是多少?我用自己的方法讲解完后,又挑选了3位同学上来分享自己的方法。其中有位同学的方法,令我眼前一亮。他拿出了10支两种颜色的粉笔,把生硬的文字通过形象的实物向大家展示出来,受到很好的评价。看着黑板上那冷冰冰的数量关系式,看似万能的办法实则收效甚微。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这道题有了比展示实物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让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经验表明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需要多长时间。教会他们画应用题,由鲜明的形象到达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到对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