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周数学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竖式计算教学中,除了算法和小数点位置外,孩子们更需重点关注 “算理理解”“步骤规范”“细节纠错”“习惯培养” 四大维度的细节,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掌握计算本质而非机械套用。
1. “明算理”,“记算法”:避免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课堂教学设计中侧重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如除数是整数时,“余下的数补0继续除”,强调这是“把余数转化成更小的计数单位(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除数是小数时,“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整数”,明确这是依据“商不变的性质”,且除数移动几位,被除数要同步移动,避免孩子们只记“划小数点、移位数”的动作,却不懂背后的数学逻辑。同时课中补充对比练习:如用“12.6÷3”和“12.6÷0.3”的竖式对比,让学生直观看到“除数变整数后,商的位置为何不同”,强化算理与算法的关联。
2. 抓“步骤细节”:堵住竖式计算中的“隐性漏洞”
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需提醒“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尤其注意“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如2.5÷5)”时,要先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再点小数点,避免学生漏写“0”导致商的位数错误。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重点关注“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的补0操作”,如“1.8÷0.02”,除数小数点右移2位,被除数只有1位小数,需在末尾补1个0再计算,反思强调“补0的时机和位置”,避免学生因漏补0导致计算基数错误。
3. 重“纠错溯源”:针对高频易错点专项强化
①总结学生典型错误的“细节诱因”:比如“商中间有0的情况(如1.08÷1.2)”,学生容易在商的十分位漏写0,直接写成0.9,需通过“分步拆解竖式”,让学生理解“被除数某一位不够除时,必须商0占位”;再如“计算过程中忘记点小数点”,可通过“先估商的范围(如5.6÷0.7,先估商是8,再对比竖式结果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②设计“错题分类练习”:将错误分为“小数点位置错”“漏写0”“余数处理错”等类型,让学生针对性修正,而非盲目刷题。
4. 养“验算习惯”:让计算结果“有保障”
①关注“估算前置”的习惯:比如计算“3.7÷0.9”,先估“商比4小一点”,若竖式算出37或0.37,能快速判断结果错误,反思是否让学生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的完整流程。
②强调“每算完一道题必须验算”: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商×除数=被除数”(若有余数则“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二是“被除数÷商=除数”,需提醒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比如除数是小数时,用“商×除数”验算更易发现小数点错误。
总之,小数除法竖式计算的落实,核心是从“机械套算法”转向“理解算理+规范步骤+主动纠错”,教学中需通过细节拆解、对比练习、习惯培养,让学生不仅“会算”,更“懂算”“算对”“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