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亲要做的,始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不是说孩子需要她时才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
2.那些“不够好”的母亲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种:一种是不愿意成为母亲的母亲;一种是不懂得如何做母亲的母亲;还有一种是人在场但“责任缺席”的母亲。
3.如果没有梦想的照耀,人就更容易趋向功利和势力,更容易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左右。
4.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童年的问题是人一生的问题,一个人得的病,病根若是在童年,恰恰是最难医治。
5.孩子找妈妈,实际上是在找安全感——这是人类的第一本能。
6.我发现,那些缺乏自信、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往往都经历过缺爱的童年。
7.母爱缺失所引发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会造成日后我们越是对亲近的人,越处理不好彼此的关系。
8.事实上,0~6个月大的孩子,最好的母子相处方式是保持如同西方绘画中常见的圣母和圣子姿势。胖妈妈的身体到处是软软的、暖暖的,让孩子有安全感。
9.幸福不等于物质丰富,也不等于位高权重,幸福是一个心灵的概念。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幸福还是一个时间的时间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陪伴越多,他们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多。
10.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和责任,充分的母爱会让孩子的心灵更好的成长,适当的父爱有助于让孩子完成其社会化。
11.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东西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先要往下扎根,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12.陪伴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母题。
13,排在亲子关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满足。而要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
14.与我们的教育一贯追求的功利性目的相比,我可以明确地说,陪伴对亲子关系产生不了直接的结果,但它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非常正常的观念:“生活就是这样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家就是这样的。”
15.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记住了这一点,当父母再遇到与陪伴孩子相冲突的事情时,就不容易犯错了。
16.陪伴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
17.教育家洛克说:你在源头上改变这个孩子是容易的,但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
18.70后女作家咪蒙在一篇名为《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屁啊》的话糙理不糙的文章里,痛斥了中国父母理直气壮不陪孩子的现象。
19.父母应该养成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的习惯,做到每日三问:今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啊?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尤其在孩子上低年级时,每日三问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雷打不动的习惯。
20.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要尽到家长的责任,用更多的时间去建设家庭的日常生活,制定并恪守家庭固定活动的时间,比如说晚餐是家庭的共同时间,全家人应该聚在一起吃饭、交流;周末至少有一天是家庭日(Family Day),全家可以一起出游、看一场合家欢的电影,等等。为人全家可以一起出游、看一场合家欢的电影,等等。为人父母者,应该在保障这一切的基础上,去谈论和考虑别的工作、别的安排。
21.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一个人的颜值至关重要。但决定一个人颜值的不仅仅是相貌,还有他的精神印象。
22.林肯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他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23.就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而言,金钱匮乏产生的摧毁力远远比不上爱的匮乏所产生的摧毁力。
24.用木桶理论去看人的缺点与不足,就会固化评判人的标准,导致人类不能灵活、辩证的去看待自己身上的特点,甚至会只盯着自己的短处看,而忽视了自己的长处。
25,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枚瑾教授认为,几乎所有凶杀案中的凶手的犯罪动机都和他童年时期的某种经历有关。
26.三毛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成长的秘密:一个人在13岁之前所受的伤害,往往是最深的伤害。为什么呢?因为13岁是儿童和少年两个阶段的分界点,13岁之前,人整个身体都会更新一遍,那些早期的经历记忆却留了下来,这个记忆像刻印一般再也泯灭不了。
27.其实,培养一个健康良善的孩子,就是在培育一个更为美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