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语录(二)
28.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本质是什么?是去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29.为什么父母这么执着于为孩子设计人生呢?从心理上溯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心理补偿,一个是心理接力。
30.每个生命都自有他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老得更快,它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
31.丑小鸭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丑小鸭,而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与期待,最后它就会认同自己真的只是一只丑小鸭了。
32.激将法在很多家庭里运用的特别多。激将法可能对成年人有一些作用,但是对于儿童,激将法往往会产生坏的效果。
33.那些得到了父母的鼓励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成长,并且产生一种“爱的优越感”。这个优越感不是在跟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不是指财富、地位、名声,而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生命力。他是从父母的爱里面产生出来的,是父母的欣赏、鼓励、保护、成全所激发出来的正能量,他深植于孩子心底,是能够惠及孩子一生的力量。
34.鼓励不分尊卑高下,所有的鼓励都是重要的,所有的鼓励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甜蜜的、令他想要更加努力的推动力。
35.墨西哥著名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帕斯有一次感慨地说,“恍然大悟”其实不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词汇,更不是一个属于儿童的词汇,人一定要经历很多的人生历练,才可能在有一天突然醒悟过来——“恍恍然大悟”的。
36.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就曾提出一个名为“钝感力”的概念,他认为,受东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人们容易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和别人的评价,从而形成一种过敏性的性格。这种过敏性的性格实际上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37.在教育上,所谓的培养钝感力,是要让孩子形成并保持一种持续的、全面地把一件事情给弄清楚的能力。
38.人类学家认为,人最不能改善的首先是人的智力,其次是人的运动才能,最后才是人的性格。
39.对于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与自己的不足、与自己身上的缺陷友好相处。这样孩子才不会因此而自卑,还不容易对他人产生妒嫉,甚至仇恨。父母的爱,父母的接纳与鼓励,是治疗孩子这种缺陷的最佳良药。
40.很多人身上看上去弱势的东西,其实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里都是可以转化成优势的。
41.当一个人习惯于说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后,就会培养出一种乐观的自嘲能力,这个自嘲能力,将别人对你不足的关注,变成了别人对你对待不足的乐观精神的关注,成为个人魅力的一部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自黑精神。
42.在一个大场合里面,一个人如果在犯了错后善于调侃自己,大家都会觉得很开心,觉得这个人很好玩儿;如果比较刻意地去掩饰错误,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更加狼狈,也会让在场的人尴尬、不舒服。
43.英国人经常说培养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人可能会意识到有一个更好的目标值得我们去追求;第二代人可能在这个目标上有所尝试;第三代人也许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有的人会觉得三代人太慢了,其实在我看来,三代人的努力也许还不够。
44.有些事情,可能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易如反掌,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孩子而言,却困难无比。
45.太过努力,把正常的睡眠,把从容的心情都牺牲了,反而换来一个坏的结果。
46.当我们去思考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父母要意识到,首先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好性格的人,一个更容易快乐的人。
47.长得太快的树木,往往都特别脆弱,对于树来说,长得慢才能活得久,长得慢才能活得好。
48.保护孩子的天赋、兴趣,远比逼着孩子成为“天才”更有意义。
49.所谓的天才,指的是持续工作的能力,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特别着迷的事业时,他能够把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做到精致,做到极致,做到前无古人。
50.一个智慧不凡的孩子,可能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能有相应的智慧,才能觉察出孩子的智慧来。一个成长中的人,他还没有充分地呈现自己,你如何能看出他的未来呢?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并不是说可以通过孩子三岁、七岁的情况看出他今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指孩子在小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些特质可能会影响他后面的成长。
50.孩子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决定权属于他自己。
51.孩子在专注地做事情的时候,身体里在聚集着很大的能量,假如这个时候,有人闯进来,打断他的事情,之后他再重复重新恢复这个事情的时候,就要耗费更大的能量,这样也会损耗和浪费孩子的能量。
52.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个诗人,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就是因为游戏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创造出各种具有艺术性的东西。
53.苦学也能达到某种某种目的,甚至苦学也可以创造一些奇迹,但是只有乐趣才更让人让人对学习产生情感、兴趣、持续的信念。
54.孩子听每一个故事,都会把自己给带进去,想象着自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就像在游戏里扮演角色一样。儿童的天性中,就具有一种入戏的能力。这种能力极为可贵,任何一个人长大了之后,能否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以及有多大的成就,其实就要看他“入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