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是歌德的晚期作品之一,与早期作品基于青年人感情的激越之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晚期作品享有理性因素的《威廉·迈斯特》相比,《亲和力》处于两者中间,更多的是以“理智”来克制情感上的伦理事件,却又不失爱情实质的描写。
写作的动因,同样是为了克服一场无望的爱情在作者心中造成的巨大痛苦:1807年冬天,年已五十八岁的歌德对十六岁的少女米娜·赫尔茨丽卜一见倾心,但自知年龄悬殊,好事难成,只得强忍伤痛不辞而别。【1】
作者用化学术语的亲和力现象来做比喻,用以比喻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现象,也就是书名《亲和力》。当然,特指伦理事件,他这个思想就是在与迈尔的一次谈话中所指出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主人公为爱德华与夏洛特以及他们的情人,爱德华与夏洛蒂的爱情历经波折,至中年才结成夫妻,本想着在乡间田野度过二人的幸福生活,却因外来人插足,也就是爱德华的朋友奥托与夏洛蒂的侄女奥蒂莉,由此便发展为四人爱情故事。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四角、多角、追求已婚妇女为主流风气,并有一大堆浪漫主义文学家反对社会习俗的束缚,反对婚姻制度的不平等,浪漫学派也有提倡“婚姻以五年为期,一生可结婚三次”的说法,虽然作者歌德也对婚姻制度持有严厉的批判精神,但他以一种“断念”的形式,来为激情找出一条出路,以调节人与社会的一个关系所在。
对于古时候的婚姻制度能全面否定它吗?我认为“存在即合理”,那些指责合法却没有爱情的婚姻却又怎么没有看见合法又幸福的婚姻生活,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把自身的不幸祸害在婚姻制度上才是最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