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若是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就没有大明的“永乐盛世”,甚至没有大明近300年的历史,那么究竟该如何理性的评判朱棣发动这场军事政变的后果与代价?
第一,靖难之役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明的历史走向。
随着封建社会越往后发展,君主专制越严重,但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当政时,中国曾出现了“君权下移与小部分君权分割”的好兆头,可惜的是,这个进程被朱棣的政变给破坏了,随后又恢复了极端的君主专制,从此以后明清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独裁轨道上滑行。
第二,靖难之役打断了建文帝的“文治”建设,开创了“文治武功”新局面。
尽管朱棣不乏残酷的杀戮恶行,但不能否认他还是个天才皇帝:大明内阁制的开启;科举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永乐大典》的编纂……这一切都让朱棣赢得了不少的美誉。但与此同时给人们印象更深的可能是朱棣的“武功”:他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屡次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和西域,甚至在西南地区首创“改土归流”;他数次征蒙古,定交趾。中华大一统在永乐时期有了进一步巩固,民族交流和融合得到加强,这件件都算的上是丰功伟绩。
第三,靖难之役给大明帝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作为军事政变的主战场区域——中国北方地区遭受了朱棣篡位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尤其是北京到山东与苏北等地受影响最重,以至于朱棣花费了很多心思,投入了相当多的心血和精力,花了好多年时间才逐渐恢复起来。
第四,靖难之役打烂了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大明帝国北疆军事战略。
靖难之役距今已有600年了,所谓靖难,就是朱棣为了夺取皇位而发起的一场内部战争。直白的说,建文帝君臣的管理与军事能力似乎逊了一点,但当时的大明朝廷确实也没什么“难”可以“靖”的,恰恰相反,朱棣一手挑起的靖难之役不仅给建文朝廷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且也给当时的大明帝国带来了空前的大劫难。
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战争还掠夺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无辜的生命,而最为灾难性的可能还要数老朱皇帝苦心经营的大明帝国北疆军事战略被打烂。
A,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朱棣很久之前就开始私通朝鲜。自洪武二十三年开始,燕王朱棣就偷偷地违背朱元璋规定的“人臣无外交”的禁令,常常“倾意”厚待朝鲜使臣与朝鲜王子等。作为人臣,朱棣频频地向朝鲜暗暗示好,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让朝鲜在随后发生的靖难之役战争中至少保持局外中立,进而使得靖难军队免受腹背受敌的打击,同时又在不知不觉间将大明朝廷的辽东守军置身于看住“左右”与不得妄动的尴尬境地:左有是不是会过来骚扰的蒙古军,右有燕王交好的朝鲜。于是人们看到,整个靖难之役中,建文朝辽东守军似乎较少作为,其主要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B,对于一心想要篡夺皇位的野心家、阴谋家朱棣来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只要自己能夺得皇位,什么国家安危、民族利益全科抛之脑后。“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将彪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靖难”开始后,朱棣的燕军最先打垮北平及其附近地区的大明国防军,随后又发兵向东方,从永平打入了大宁,挟持宁王回北平,摧垮了大明辽东地区的国防阵营,打烂了朱元璋苦心经营起来的大明北疆第一、第二道军事战略防线。
C,通过给予财物等手段收买大宁地区的朵颜三卫,后来又“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夺得天下以后,“尽割大宁地界三卫,以偿前劳”。朱棣的这些做法不仅仅毁掉了大明北疆的第三道防线,更为严重的是,他还“引狼入室”,祸及子孙,“初,大宁之弃,以其地界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盖兀良哈归附者也。未几,遂不靖。宣宗尝因田猎,亲率师败之,自是畏服……土木之变,颇传三卫助逆……至是,朵颜独盛,情叵测。”
总之为了能圆自己的皇帝梦,朱棣竟然不惜国家与民族的安危而蓄意发动了从北京到南京的靖难之役,将算计了一辈子的朱元璋皇帝精心构建的北疆防御体系给破坏殆尽,这就大大便利了漠北蒙古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