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专干作为扎根基层的“一线尖兵”,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更是连接党委政府与村民群众的“连心桥”。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加强其培养锻造既是现实所需,更是长远之策。
选准“苗子”是基础,需打开视野聚贤才。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懂农村、爱农民、有能力的“实干家”,而非“空谈客”。各地实践证明,打破固有选人模式,按照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标准,面向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拓宽选拔渠道,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考察研判”的多重考察,既看学历专业,更重乡土情怀与实干精神,才能让真正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进入队伍,激活队伍“一池春水” 。部分地区通过定向培养模式,设置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等适配专业,提前锁定愿意返乡服务的人才,为队伍储备优质力量 。
育强“本领”是核心,需精准赋能强根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有政策解读的“巧嘴”,也要有种养技术的“巧手”,更要有矛盾调解的“巧劲”。针对专干初入基层“干什么”“怎么干”的困惑,各地探索“理论+实践”培训体系,围绕党的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内容,通过专题辅导、案例教学、实地观摩等多元形式,补齐知识弱项与能力短板 。“导师帮带”机制更成为成长加速器,选派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结对帮扶,在政策宣讲、纠纷化解、产业规划等工作中“手把手”指导,帮助专干快速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转变 。
严管善用是保障,需双向发力激活力。好队伍既要“严管”立规矩,也要“善用”给平台。建立“个人自评+群众测评+考核组考评”的多元考核机制,将日常表现、工作实绩与报酬发放、评优晋升直接挂钩,同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对表现不佳者及时调整,做到人岗相适 。在激励保障上,通过发放专项补贴、优先发展入党、畅通考录晋升渠道等举措,为专干解决后顾之忧 。更要搭建实战平台,让专干深度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产业项目谋划、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在破解实际问题中释放价值 。
从定向培养的专业人才到实践成长的基层能手,优秀乡村振兴专干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选对人、育强能、用准位。当每一名专干都成为政策落地的“践行者”、产业发展的“推动者”、群众服务的“贴心者”,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必将在无数双手的托举下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