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用尽一生推行的仁政为什么难以实现?难道真的没有可能实现吗?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在30岁左右的时候,孔子提供给齐进攻的治国方式,是要臣要有臣的样子,当然君也有君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要各司其职。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前后两则表现出了齐景公对孔子不一样的态度,最开始齐景公对孔子提出的治国策略非常的赞同,但是到了后面他开始有些纠结了,给高吧,不太合适,但低了也不合适。
而且第二则明显是两句话,第1句。是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第二句是吾老矣,不能用也。
怎么说呢?难道真的是他老了吗?
其实并不是。
我们很明显的能看出来先后齐景公态度的变化。最开始景公非常想采用孔子的意见,但是到后来他却说我不能用了,其实变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他心中的态度。
其实要说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还要牵扯到齐国大夫晏婴。他本来就不同意孔子推行仁政,并不是因为他不同意孔子推行的这个东西,而是觉得速度太慢,对人的要求又高。
换句话说,仁政对人的要求特别的高,尤其是对君王。
如果君王有德,就像尧舜禹那样,那整个天下恢复和平与仁简直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奈何现在这个时代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所有的人都想要活下去,而所有的国家又都在想怎么才能不被灭掉,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怎么样才能称霸统一。
但是,孔子推行的仁讲究的是慢慢来,而在这个乱世,仁很明显,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走上称霸的路。
所以说并不是仁不能实现,只是那个环境不允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治国的核心在这里面说的非常清楚,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君王要有德,对自己要有约束有要求。
但是这个要求非常难达到,他不仅仅要约束自己的本能,不去享乐,而且他还要去花很长的时间。适应并且。向德性层面超越。
为什么说很难打到呢?因为人本性中就是一个生物,生物都想要吃好喝好,住好。而要克制住这一欲望,真的非常的难。比如说在你特别饿的时候,你的面前有一大盘龙虾,但是你却要克制住自己不能吃,并且你还要分给别人。这就是特别难做到的一点。
所以说为什么当时他的仁政无法实现,就是因为他遇见的全都是在那个时代的人,而且那个时代很难出现一位心中有仁的君主。
所以说,仁之所以难以实现,就是因为他对人们的要求特别高。这才导致了为什么他的仁政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