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们常用的比喻,当你用手指向别人的时候,有三个指头是指向自己。这是在教育人们,指责是一件无意义的事,可是却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特别喜欢指责别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自己,压低别人。在心里面有一种优越感,为了这一点优越感,而不惜与人撕逼。
现在人的素质好像比以前高了,以前在网络不发达时代,在路上经常会看到有一圈人围在一起。出于好奇,凑上去看时,发现大多都是因为摩擦引起的吵架、打架这样的事。这样的事看的多了,就会觉得很无聊,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吗?用那样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吗?
记得有这么一个相声段子,路上两人骑车撞到了一起,谁也不让谁走,在哪里死磕。后来警察来了,调解不了,把两人带回派出所调解。这两人在派出所还不依不饶,警察一看,把两人关一个屋里,自顾自地去忙其他事情。
这两位老兄在屋里还是气鼓鼓的,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他们的火气也在一点点散去。这时一个人说还有事要先走,警察过来说事情没解决,等解决完再走。后来这两人都开始着急,开始与对方商量,说两人没有什么事,已经和解了。
等这两人出门时,已经忘了为什么事闹到派出所里来的,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这只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段子,事实上,在生活中这样的事经常会出现,这是典型的用情感头脑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头脑一热什么也不顾了,先把情绪发泄出来再说。
人们对这样的行为,称之为鲁莽,如今的社会,由于各项法律法规的建全,使得这样的行为逐惭减少。并不是说人们变得更加的理智,而是人们找到了新的地方,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的便利,有了人肉搜索功能,强大的互联网可以迅速的锚定某个人的踪迹。
在这么强大的吸引下,人们的注意力也由线下吸引到线上。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对某些事情人,某些事,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评判,在这些评判背后代表着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当发出这些评论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去思考,自己发出的评论是理性的还是一时冲动,会不会给当事带来影响。
这些好像不是他们考虑的,而提供信息的一方,也是想要赚取人们的注意力,赢取点击量。于是网络给了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在这里,每天都会有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70%都是噪音。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的标题党,以挖人隐私为吸引人的媒体。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无知与偏见是人们不自知的判断方式,正如差不多思维一样。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人群中处于中等,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比别人蠢。可是孔子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思考方式。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在自己不了解真相的时候,不发表个人的意见,这也是做人自律的一个标准。在看到一则某某因什么而自杀的新闻后,会觉得这人也太脆弱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的思维。事情的真假果真如新闻上写的那样吗?慎思、慎行,不单单是指片面的个案,而是对遇到的所有事情。
也许因为你的一个指责,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而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如果是一个温情的鼓励呢,为什么这世界稀缺的是鼓励,而不缺少指责,这其实也可以从自身找原因,问一下自己,有没有鼓励别人的习惯。当看到正能量的消息时,可不可以为这样的消息发一条鼓励的消息,在鼓励别人的同时,那些激励的话语也会从头脑中闪现。
经常保持这样的状态,自己体内也会凝聚正能量,反之,头脑中经常出现指责的词,这些词语也是自己思维的产物,同样也会影响个人行为。如果长时间如此,就让自己陷入了指责的漩涡,就不可能充满阳光的生活,这种人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他也会被这样的思维控制着自己的行为。
指责是一把双刃剑,要知道既可以伤人,也可以伤己,合理的指责,可以帮助别人看到缺点,提高认识,从而改正缺点。无端的指责,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话到嘴边三分思,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要着急发表意见与观点,看清事情的真像以后,依据事实真像做出判断。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良言三分暖,恶语七分寒,少一些指责,多一分鼓励。规范个人行为,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外力,还需要有自省来提高个人的觉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个人修养,从一点点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