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⑴匏(páo袍):葫芦之类。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
⑵济:水名。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
⑶厉:带。一说解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
⑷揭(qì气):提起下衣渡水。
⑸弥(mí弥):大水茫茫。盈:满。
⑹鷕(yǎo咬):雌山鸡叫声。
⑺不濡(音如):不,语词;濡,沾湿。轨:车轴头。
⑻牡:雄雉。
⑼雝雝(yōng拥):大雁叫声和谐。
⑽旦:天大明。
⑾归妻:娶妻。
⑿迨(dài带):及,等到;乘时。泮(pàn盼):分,此处当反训为“合”。冰泮,指冰融化。
⒀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舟子:摆渡的船夫。
⒁人涉:他人要渡河。卬:(áng昂),代词,表示“我”。否:不(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
⒂须:等待。友:指爱侣。
葫芦瓜有苦味叶,济水边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缓缓过,浅就提裙快快走。
济水茫茫涨得满,岸丛野雉叫得欢。水涨车轴浸不到,野雉求偶鸣声传。
又听嗈嗈大雁鸣,天刚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结冰来迎娶。
船夫挥手频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
在此略作解释,因为对诗经的理解不同,可能分为几个学派,而此文仅为我心中对于诗经的理解,不代表学术,不论及经典,只是表达心中所想,如有不实之处,忘谅之。
再次强调一下关于诗经的解释,我认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一千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人读诗经就有一千种理解。为什么呢?只因为历史太不可测了,时间太久远了,现在的人无法理解当时的人的想法。最难的是诗经的作者不可考,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写下此篇,那么,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还原当时作者的心境,而揣测的本身就是另一种的编造。所以,在此我想表达的是,你可能与我的想法不相同,那么欢迎你说出你的想法,但请别贬低我的想法,因为那是我对它的理解,还是那句话,我只是爱好,而不是考古。
本篇其实很好玩,仔细看一下,其中四章,章章不通,也就说前言不搭后语,这个就有点扯了,不过却自有美感,而你仔细思考一下,却又觉得作者说的真的是一件事。
匏,我们就理解为大一点的葫芦吧。苦叶,有说是枯叶,有说是叶子苦了,而匏的叶子苦了,也就到了秋天了。所以第一句匏有苦叶,其实是交待了时间,也就是秋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说那时嫁娶就当是秋令之时嫁娶,最晚也不能迟过春暖冰融。所以,第一句点明时间,也是有正是嫁娶之时的意思。再说匏,古代嫁娶之时,正是用剖开的匏瓜做“合卺”喝的酒器的。也就是洞房时喝合欢酒的酒器,很有意思,那么一个开头就说明了很多意思了。
再说作者,作者应为女子,在哪里可以看出呢,正是这句“雉鸣求其牡”,牡,指雄性,那么雉鸣叫求的是雄雉,那么自己一定是雌雉了。
时值初秋,匏瓜叶枯,也正是匏瓜可用之时。女子站在济水河畔,向对岸眺望。她在等着什么到来呢?她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呢?此时,对岸出现了一名青年,小伙子手里拿着匏瓜,正在准备渡过济水河。女子于是大声喊到,小心点,如果水浅,你就提着匏瓜过来,如果水深,你就把匏瓜系在腰间过河。女子关切的声音,给了小伙无穷的力量般,很快两人就见面了。
又是一个秋日,阳光刚好,在济水河上洒下一片波光,女子依旧站在河畔,看着对面的马车,河水虽深,还好没有没过车轴,免去了不少担心。岸边的草丛中,传来了雌雉的鸣叫声,引得女子转着向草丛深处望去,它是不是也在用歌声呼唤着它的如意郎君呢?女子如是想。女子转着,望向河对岸,他怎么还没有出现,女子的思想已经在百里之外了。
时已冬日,天渐渐地亮了,红红的太阳自东方升起,温暖的冬阳给世间带来了一丝温暖。空中的大雁正自向北方飞去,女子实在岸边,抬起头看向空中的飞雁,心中越发焦急起来。为何如此呢?因为她知道雁儿北飞,那么这个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为什么春天来了,她要焦急呢?原来春来河冰融化之后,就不能再办嫁娶之事了,也就是说如果春天来了,小伙还有没娶她,那么就要再等一年了。所以她才说,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你要来娶我,就要快点了,一定要在冰儿未融之前啊!
此时,河面上行来了一条渡船,那船夫看到女子,就招手说道,快快上船吧。女子向船上看去,并没有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于是摇手说到,我并不是急着要过河。船夫哪里知道,姑娘并不是急着过河,而是在驶来的船上没有看到她的心上人。于是又重复说到,我真的不是急着过河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说完,女子的脸颊飘红,样子可爱极了。
全文没有出现姑娘所等之人的身影,却能过一系列的描写表现出姑娘所等之人为谁,更是全文都是姑娘在等待,那么更是衬托出姑娘的主动,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流行,可是到了她之后的千年,这种却被列为禁忌,所以就对诗经划了很多条条框框,也就出现了另一种说法。
诗序:“《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此为诗序的解释,这首诗是讽刺一个叫夷姜的女子,夷姜原本是卫庄公的妾室,卫庄公,是当时卫国的国君,卫庄公死后,夷姜与还没有即位的卫宣公,也就是卫庄公的儿子姬晋有了私情,并且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叫伋、一个叫黔牟,卫宣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18年,公子晋,公子晋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卫宣公姬晋,被大夫石碏拥戴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卫宣公。夷姜被立为夫人,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王后,她的儿子公子伋被立为太子,很多人认为呢,这首诗就是为了讽刺夷姜这个人的。从哪里可以看出讽刺呢?就是从这个水不停地蔓延,而人呢,一定要过河、一定要过河;而且,最重要的是中间我们说了是雌雁、雌鸟,整个的鸟都是雌性的,然后她在呼朋引伴,那么,古人,到汉人,这个是从汉代出现的说法,汉人就认为说这是一种不守妇道的行为,她呢,是有淫乱之说。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汉人的解释不对,也可以认为它不好,我们不忙着批评古人,我们可以由此反观出汉代人的道德体系。
上段中引用了网上的一些解释,因为我实在不喜欢,也不懂得这些与历史有关的解释,所以只好借用了一段,也在网上看了很多这样的解释,不过个人不喜,也就不做更之评论,如果你喜欢,可以去网上搜一搜,有很深的政治色彩,也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