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缝里塞着泥土的感觉真好。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一个人的朝圣》以一个独居老人为了一段患癌老友的友谊信念步行627公里,历时87天跨越一个英国来让她获得坚持下去的朝圣行为。诚然,走过去就能改变什么吗?癌症不会治愈,而走过的路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走过,大自然不会因为你一个人的短暂路过而有任何改变。那么?出于功利性和结果导向的我们不由得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朝圣?有什么用吗?
本书的主线很简单,一个老人在走路的过程中所遇的人和事情,以及老人在走路途中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文中的哈罗德是一个懦弱无能,缺爱麻木的人,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童年,一个没有亲情是家庭,造就了他的讨好型人格。
一本好书往往不同的人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见解,它所表达的主题是多元的,童年创伤,夫妻关系,友谊信念以及父子关系,甚至是自己的前半生,陌生人的性格行为都可以成为其主题的一部分。但是我认为,哈罗德在这次朝圣旅途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重生'',正如我开头所提及的,在书中出现了两次,作为结尾的句子: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我们理解哈罗德的性格行为是由于他的童年经历,但是他对于家庭婚姻造成的伤害依然存在,夫妻双方都要反思,重新开始。打破僵硬的关系,从过去的回忆中离开,重新找到自己所珍视的,最重要的,反思自己做错的,并且克服它。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成就和进步。
但是,我更希望大家能以不功利的心理读这本书。我认为读书不是一定是为了收获什么,正如哈罗德开始朝圣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奎妮有个等他的信念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出名和洗涤灵魂。《我不是废柴》里的沈磊隐居深山也不是为了收获什么,为了思考什么,只是一种生活,只是一种无用之用,仅此而已。有些书,其实并不能带给你能力的提升,但是它可以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真实的描写,给你带来一定的情感慰藉,给你那一瞬间的触动,便可以了。不必刻意去记忆着什么,不必刻意去收获着什么。
正是那些抚慰人性的感动,爱与温暖,让人得以在这充满功利和人情世故的绝对理性绝对利益至上的世界得以喘息,得以支撑我们走过未来的漫漫长夜。
最后用《我不是废柴》的一段话作结尾吧:
世间没有一根柴是废的。
即使一无是处,就像院子边的那几棵歪脖子松树,七扭八歪,磊落地无用。因其青翠欲滴,也不会引人将之砍倒充当柴火。它们就那样迎风站立,迎朝阳,陪落日,披雾,餐霜,饮露。无用之用,并不想下一盘大棋,最后“方为大用”,而是彻底无用,只因存在而存在,自由自在,不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