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商人的自传,没有传奇,只有经历。
01
俞敏洪的文字一直是接地气的。这个出身农民家庭的儿子,把自己的培训班做成了中国民间培训行业的老大,还“顺带”做成了个集团。这本书就讲了从小作坊到大集团的发展过程。
虽然是农村长大的,俞敏洪在钱上是有格局的。不仅知道如何挣钱,更懂得怎么分钱。
“全球找诸葛亮”的行为是他一直坚持做的。他丝毫不避谈自己给别人的高薪,也非常懂得如何利用、拉拢优秀的人。新东方开始盈利以后,俞敏洪到国外去找以前的老同学,请他们回国一起创业。在新东方没有拿到许可证的情况下,找到别家合作的机构,利用他们的资质赚钱,并且给对方高额的回报。
俞敏洪对人性的拿捏很准确,他明白如果钱没有分到位,友情是不能长久的。“当有一件事情你不能做的时候,一定要找几个人同时帮你做。除非你相信自己已经给了这个人足够的利益,并且这些利益能够保证他一辈子都愿意跟你一起干。”
这些年,俞敏洪渐渐把管理交给别人,他到处演讲,打造个人IP,把人设立得稳稳的。既为自己赚得人气,也为公司打造了品牌。
肯吃苦,肯分钱,了解人性,这样的生意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02
书里,俞敏洪丝毫不掩饰他在新东方犯过的错,丢过的人。
书中,他大方地反思了自己的性格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多次投资失败的原因,称自己的性格“软弱”。可是,他哪里会像表面那样软弱,内里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人!
新东方的第一批元老们对俞敏洪是“嫌弃的”,嫌他土,做事不够决断。他们自己做董事会主席,就这样俞敏洪被“抛弃”了一年。这一年,他没有沮丧或者破罐破摔。一整年,他都在读书学习,还学习了很多公司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公司法》。所以一年后,元老们厌倦了“内战”,又让这个好脾气的和事佬出来当CEO,这时候经过一年的沉淀,他的能力反而更强了。
俞敏洪对外来的人和事始终保持开放心态,懂得识人才、惜人才。有人要给新东方的董事会成员们写故事,专门介绍他们。这个人被特许参加会议,参与公司活动,最后,俞敏洪还挽留了这位传记作家在新东方一起工作了好几年。
他对外部投资也很谨慎,不贪钱。曾经有家公司投资了一个亿,钱都已经到账了。因为发现对方有做空账、洗钱的嫌疑,俞敏洪把钱又都退回去了。对方耍赖,还多要利息,他也一并给了。他说在钱上宁肯吃亏也不能把公司搭进去。除此之外,他坚持要求公司不能做假账。因为他的谨慎和“胆小”,使得新东方在IPO上市之后,度过了一次名誉危机。
像俞敏洪这种白手起家的人,有底线,有原则,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细水长流的生意,比别人走得更远,挣得更多。
03
俞敏洪老师是一位内驱力很强的人,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形成规模的新东方,有一段时间管理非常混乱。认识到问题以后,他把家人都“驱逐”出公司了,“得罪”了家人。后来,他又发现公司没有架构,没有清晰的上下级结构,花了几年时间把这块建立起来,“得罪”了朋友。除此之外,他还在公司内部提供平台和规范的培训,为员工的个人发展尽可能提供成长机会。
他认为一家公司做大做强以后,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多机会才能留住员工。员工的稳定有利于公司更好的发展,也才能走得更长远。
04
读这本书还有很多额外收获。比如书里会涉及国家对民办教育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法律的介绍。还有IPO上市的大概流程,以及俞敏洪老师在搭建集团营销版块时是如何思考的。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可以看到一个人从老师到商人的转变,苦苦挣扎。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成功人的“炫耀”,但是他对人生、企业管理的思考对我们也许会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