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黑客是说一个人在他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或者是他自己的行业当中,他愿意死磕自己,愿意不断优化人生。你能想办法把你的职业干成不怕老吗?
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下手。第一个角度是我们特别需要打造我们自己的职场人设;
第二个角度是要构建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型。
下面列举几种人设,但一定不会穷举所有的可能性,主要参考一下
1.专家型人设,需要学习力,要收集很多信息进来,然后要有分析力,要能把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得有目标力,必须有一定的方向性,要不然你的所有的动作都只是享受型学习,而不是有目标和结果的学习。
2.统领者人设,就是特别愿意带着一群人把一个什么目标完成,特别适合去做领导,去做管理,而管理最简单的就是通过别人拿结果,只要你对于通过别人拿结果有一定的欲望,或者是有一定的能力,哪怕是有一些动作,其实你都适合做管理。
3.服务者人设,你不太想去统领别人,但是别人一旦发出一个什么需求,你马上有动力,并且有能力去服务去完成。服务者人设你能做好了也很棒,你在一个发团队当中始终是服务别人的,始终是帮助同事们把文档收集好的,始终帮助大家把任务往前推进的。服务者人设需要的,应该是共情力和行动力。
4.探索者人设,他需要的是创新力,当然你探索还需要行动力,还需要交往力。我见过很多朋友,他们特别喜欢把公司某些项目从0~1带出来,所有人觉得太难了,没希望,但放到他手里其乐无穷。他想尽各种办法一定要把这个东西从0~1带出来,但一旦这个东西带出来了,他没兴趣了,他说没意思了,公司还有新项目吗?再给我
对于构建人设,你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的回应,你给别人发的微信,你接听别人的电话,你跟人当面沟通,你要说的那几句话,你的每一个回应,其实你都是在不断的强调你自己这个人设,人设就是一群小事堆起来的。
对于人设来讲,其实不是说我要把什么事拿过来给我用,而是我要进去,我要参与到什么事情当中去,我要让我自己在某一些事件或者认知当中进行碰撞,让我自己去面临着那些真实的难题,我在解决的过程中我要打怪升级,这是你不断的建立人设、打磨人设、修改人设的过程。日常的那些小事积累在一起,它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需要两件事,一个是你有人设,一个是你要去持续地进行碰撞。你既带着人设,又带着碰撞的思维,你的思维模型就能慢慢出来了。
1.我们要放下对错,去追求解释。我们往往会关心在职场上什么事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的是什么?是寻求到更多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其实更能帮到你,而你一旦知道了对错,最麻烦的事就出现了——你已经有结论了,当你认为这件事情它就是对或者就是错的时候,其实你就没有更多的思索空间了,因为你必须顺着对往下走,或者是顺着错往下想。
所以我们要放下对错,首先去追求解释。怎么追求?听听别人怎么说,怎么追求;自己去翻翻有没有更多的说法。我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对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不下结论。我先不着急,我把你挂起,我让你悬浮在我周围。我一旦找到新的解释,就给你安上一个,我又找了一个新的解释,我又安上一个,那么对于某1个概念我已经安了5个了,所以有的概念我只安了两个,我还要再增加。
2.我们要用模型去产生不同的行动计划,然后才能接近你的北极星。
我们往往要找到一个好的思维模型,而这个模型他常常能够帮你逼出你明明知道,但是你却没有发现的东西
比方说,你在整个求职过程当中,你特别需要的一点就是让对方觉得你很好,很合适,觉得你能力强,觉得你有价值。但如何给对方以价值感呢,可以用到难度模型
难度就是没有资源,先说一件事的难度,再说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把事做成的,这才能体现价值感。
什么叫做没有资源,没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没有钱(预算不够)、没有人(人手不足)、没信息(信息不足)、没经验(没参考、摸着石头过河)
思维优势者:从不同的问题与视角中看到根本需求 (提问题、换角度)
思维优势者特别擅长找到好问题。好问题模型本身就是思维优势者该擅长的。好问题模型,是你到底会因为什么事情被一个好问题牵着,持续往下去做你自己的探索。
另外一个思路,叫做找角度模型,或者叫找视角模型,可以问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问这几个问题,比方说一旦碰上困难了,我要问自己:我应该怎样发展?这是我们最容易问出的第一个。接下来第二,我要看一下我要干的这个事儿,别人都是怎么发展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就又换了个视角了。咱们接着换,我不看别人怎么发展,我要看有谁能帮我发展。我不是自己一个人,有人得来帮帮我,我把什么资源拉进来呢?再换个视角,我也不看有谁能帮我发展,我要看看,我自己到底要发展些啥。
我从我自己的需求入手,我从我自己内心深处的动力入手,我要我要啥发展,这又是换了个角度。咱再换个角度,我也不看我为啥要发展了,我要看看我发展之后咋样,我就算发展完成了,我实现了、达到了,又怎样呢?这又是一个发展的方式了。我再换个角度,我也不看发展之后怎么样了,我看怎么才能不孤独发展,我想干的这个事我得拉上几个人一块,这又换了个角度。你看我已经换了有大概6个角度了,你会在完全不同的模型下让自己往前推进,这就是思维优势者,我不管你是学习、创新,还是分析,你一定能找到新的角度的这是叫做换角度,找视角。我帮你推向极致,这个也是思维优势当中换视角的一种方式。
关系优势者:在交互过程中共谋价值
第一个是我要把你纳入到我的价值体系里面。第二条是我要加入你的价值体系。第三条叫做无情绪风险的预演。
引领力:我之所以敢提,我之所以敢说,是因为我想扛责任,我有引领力,一切我说了算。这就是引领力小伙伴最需要,也最容易具备的状态。他有引领力的前提是因为他有想法,他有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引领力的人特别想做的就是把你拉过来。我把你纳入我的价值体系,在我这里边跑,但是我也不坑你,我让你在我这儿获得增值,这是引领力特别想干的事情。可是你特别容易发生的一个情况,你特别想引领,你特别想让对方做点什么,可是对方不做,对方不做的原因是他怕一旦做完之后,产生对他不好的结果,所以对于引领力的人来说,他应该怎么办?他应该帮别人做清障,就是清除障碍,怎么做呢?很简单,你在引领别人的时候要带方案,你得把后续方案拿出来。
引领力不是控制别人,不是那种说就要听我的,跟着我走,我说了算。而是拿出一个特好的方案,让对方不得不进入你引领的状态。
交往力就是我要加入你的价值体系。对不起,我没方案,我没想法,我只是想加入你啊,这个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个过程当中,我想跟着大家一起干;同时我还很弹性的,我很柔性的去适合你们的方式,我还能让你们对我有很好的信任,这个是交往的一个模式。
我们为我们自己想干的那个事儿,先干点一些没有什么收益,没有什么成本,然后我要做一些试用装给对方展示一下,既能展示我自己的能力,又能展示我自己的意愿,那么这两点都能展示啊,我试用装就成功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免费给对方。这个过程当中你所拿出的小小的试用装,就是你职业上的一些试用装免费给到对方,其实你是给了你们之间能够开启对话的一个特别好的工具啊,这时候你才能够突然一下采取了一个主动的地位。
你拿了一个东西,大家拿着这个东西聊,然后你就把你的某些思想你的想法认知呈现给对方了。所以,虽然我们都会喊着没有机会或者是太忙,但是其实我们会感受到自己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不被需要。而交往力的我要加入你的价值体系,就是我们主动创造被需要,我要加入你的价值体系。
共情力其实是一场预演,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事情会如何,你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将来会产生什么风险,所以你用你的共情力在头脑当中让这个事情先跑它一遍,看看情况怎么样。然后你才能知道这件事情怎样向前推进。
引领、交往、共情这三个作为关系型的优势者,它都是让价值在关系当中进行流动,而流动的过程就是你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所以在关系的角度来看,价值是谁给谁吗?我给你个东西,我把价值给你了,或者是你给我,你把价值给我了,都不是。价值是在我们关系的流动当中,共谋来创造的。共谋本来是个贬义词,但是我们现在把它当成一个褒义词来用,我们共谋来完成了这次关系上面的价值流动。
销售和成交,销售是我卖给你,你给我钱,这个过程就结束了,再见。成交是我得让你成,我才能成,有时甚至还要牺牲点,辛苦点让你成,但就会有一个价值在关系中流动
我认为其实整个职场就是个服务业,你不分什么地产行业、金融行业、教育行业,整个职场就是个服务业,我们无非就是职场里头的一群人服务另外一群人,职场上的一个人服务另外一个人,整个职场就是个服务业啊。
那么如果它是个服务业,职场就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交易的过程,它一定是个价值传递的过程。而这个你的价值从哪来呢?又流向哪?价值的效率如何呢?这就是你自己做你的职场发展完全可以使用的几个方向。这三点一定是你在职场上能好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职场它如果是个服务业的话,重点去关注一下你自己的价值流动,尤其是在关系当中怎么流动的,这是关系性优势者特别容易采取的一个方向。
我们发现巨大的问题,恰恰是你发现了巨大的提升的转机存在
对于关系型优势者这个模型,我的一句总结就叫做主动构建周边关系稳固的连接方式。我觉得这个就是你在职场上打各种各样关系的一个很核心的动作,都是为了流动的这个想法。
执行优势者:用行动证明,让改变发生
大家自己的职业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觉得从职场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我们要和一个远大于自己的价值系统进行连接,就是我们所有人心底里面的期望,我们要找到一个远大于自己的价值系统,我们要跟它连接。
所以你在职场上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系统?而在这里面你自己能够感受到你跟着大的价值系统往前发展,我觉得驱动力很可能帮助你看到这一点,这一点特别能帮你看到你到底应该跟一个什么样的大的价值系统连接。
请你也永远不要怀疑你的一群行动,他们能坚定不移地改变你。只要你动起来了,所有的力量都打在了“动”这一个字上,所以到底谁能触发动,谁能拿到后续的结果。
行动优势者模型叫做破圈,破圈过程就是首先在思路上不断的寻找,不断的从思维层面去找,看别人是怎么办的,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有谁能帮我。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曾经像我一样困惑过,而且那些人也一定找到了一些结论,这就是我要干的第一点。
第二点,除了思路上,还要不断的去反思自己。
第三个动作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在行动上打密度,什么叫做打密度呢?就是我特别需要能够在单位时间里面干,比别人或者是哪怕比我过去做更多的事情。就同样的一年时间里头,我愿意有各种各样的加班,有各种各样的时间上的投入
对于驱动力来说,它的模型是拼图模型。驱动力强,只是大的图一直实现不了,那就把里头切成块各个击破。
目标力这个模型不是帮人完成目标,而是不管我完成什么目标,我必须让自己的什么事情发生改变。就是不能只干这个目标,我得把改变也设计出来,这才对我有价值,这个叫做不动模型。
不管是什么,你到底想改变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于目标优势者来说特别需要找到的。我们把改变找到,我们定目标的方式就能够被很好的向下推进。它不是个定论,它能启发到你这个就可以了。
行动力是量大于质的模型,先把量提起来,当量多起来的时候,某些变化就会发生了
破圈其实是为了破除别人对你的固有看法,我得让你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你得打破你对我的固有看法才行。
所以我们破圈的目标,就是想要赋能自己,有价值的一些新的标签。我们被别人贴标签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要想办法主动给自己贴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标签,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破圈完成的过程。
而且我们所谓的破圈,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力、目标力或者驱动力,进入全新舒适圈。我们从不来都不想离开舒适圈,但是我会想办法进入新的舒适圈,去适应新的舒适圈,这就是我的提升。所以这是我想给执行维度小伙伴提供的想法,我们管它叫做破圈。